第六組第三次讀書會議紀錄
書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組長:蔡孟璠 組員:呂慈宸、徐葳、丁于荏、林嘉程、鄭欣瑜。
時 間: 12 月 19日 (星期三) 17:30-18:10
人文大樓 H105
出席人員:蔡孟璠、呂慈宸、徐葳、丁于荏、林嘉程、鄭欣瑜。
主題與閱讀內容: 七至九章與後記重點內容 ( 7.衣櫃中的小劇場 8. 怪獸都聚在一起了 9.高材生的獨白 後記-莫失莫忘 )
會議記錄統整者:蔡孟璠
會議前:
一、 讀書會議進行方式:
1. 為了不讓記錄者忙著低頭記錄文字而無法全心參與到談話內容,讀書會時都先專心聆聽同學們的分享,並互相交流意見,會議記錄採讀書會完每位同學提供當天自己所談論的內容,最後由組長統整。
2. 討論期末海報製作內容及方式。
二、 討論進行方式:
1. 每次會議討論內容為 :
。提供書本重要內容
。討論主題所提出之問題
。教育心理學觀點省思
2. 同學們依以上討論內容依序發表各自的想法,當中可以互相分享相關經驗故事或意見,最後針對提出問題做回應及總結。
會議中:
一、
書本七至九章及後記的重要內容
孟璠 : 書中第310頁有提到:考試的意義在於檢驗你的學習狀況,考好考不壞都是珍貴的資訊,目的是要我們清楚自己的知與不知,我想現代的父母與老師們應該很少會使用珍貴這個詞來形容學生的考師成績,假設我們的心態能調整成像說這句話的母親一般,用珍惜孩子每次的考試成績,無論好壞,比較分數低就只有責罵、羞辱的方式,這樣是否更能帶動孩子以珍惜每次考試機會的學習心態去努力向上。
慈宸 : 「我恨我的父母」這是一篇故事中的一位少年自白的開頭,讀到這篇文章的開頭,讓我驚訝不已,讓我非常好奇為何這孩子如此痛恨他的父母,讀完了這篇才知道,這位主角他的母親是直升機母親,過度於保護孩子,覺得孩子的周遭太多病毒了,想儘辦法隔絕一切的病毒,介入孩子的大大小小事,不只是成績,還有孩子的人際關係,交友狀況,這種被掌控的生活,壓著這位少年喘不過氣,他曾想割腕自殺,但是他卻沒有勇氣,我不敢想像如果我是那孩子,我是否天天以淚洗面,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又或者是像娃娃一樣任由父母掌控擺布,看完這本書讓我不經想起,曾經一位老師告訴我:「在整個錯誤的社會結構下,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于荏 : 前三章有提到家長容易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此次閱讀的三個章節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四章:私的迷思。第四章裡的媽媽因為不懂得怎麼教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兼了好幾分零工從早到晚努力工作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私校或許管理嚴格、師資優異使學生成績較其他學校水準高,但媽媽似乎忘了,在學校除了功課,人際關係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私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普遍優渥當孩子身邊朋友都很有錢,而他們去逛街時,隨手買一瓶星巴克,而你孩子卻可能連一個星期零用錢都擠不出來,該怎麼辦呢?
徐葳 :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控制,充斥在還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是拿捏的不當,可能造成孩子的反彈,如同地把個故事中所提到的直升機父母,雖然是為孩子好的出發點,希望能伴隨他成長,但在過程中不當的控制,導致孩子叛逆反彈,實在是得不償失。
欣瑜 : 第七個故事中綽號“賈寶玉”的孩子是一位同性戀。但其父母對孩子的性向無法接受因此強迫他和女生交往。從這個故事中可看出其父母的思想之保守。孩子的性向自出生起便是無法選擇的一件事情,就和左撇子、右撇子的慣用手問題一樣,是無法進行強硬更改的。因為賈寶玉的“與眾不同”因此其父母十分崩潰,導致家長與孩子雙方無法相互理解這一點我是感到不解的,也許是因為東亞社會風氣較為保守,導致老一輩的部分人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吧。第八個故事是用一位少年,漢偉的第一人稱視角敘述的故事,從其自我敘述中可看出其母親從他小學起在學校利用各種物質替他與同學老師打好關係,但其孩子玩鬧中受傷後也會用最為鋒利的話語斥責其同學、家長以及導師。我覺得其母親雖然是為孩子打抱不平,但也相對地將自己的孩子從交際圈中剝離了出來。從漢偉的母親角度來看,可發現其為典型的傳統女性,反對職業女性的存在,認為身為一位母親的義務為“保護”孩子,打造一個讓其家庭成員感到舒適的家。但在我看來,這位母親的想法過於偏激,對孩子也有極強的掌控欲,這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最後一個故事為作者的朋友之家庭故事,其母親自稱為開明民主的人,但實際上其“民主”之做法為像徵性地讓其孩子有發言機會,但最終仍是獨斷獨行地實施自己的想法,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盡可能堆到孩子麵前去,而且對孩子的興趣完全不給於關注,甚至認為那是無用的。其母親不斷地無限放大孩子的缺點,並且以強硬的態度要求其精進不擅長的科目。導致作者友人與其母親的矛盾日益增多,最終發生爭執。我覺得許多家長可能其出發點是好的,他們的確是愛著他們的孩子,希望能幫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平穩,但他們也忽略了對方是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年齡層,所認為的“好的事物”自然也會有所差異,在雙方的相互誤解之下,矛盾是很容易產生的。但只要父母肯耐心認真地傾聽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回應,想必會使雙發在生活與學習上變得更好吧。
嘉程 : 母親從小就不斷地培養主人翁數學能力,只因為他母親從小到大每科樣樣好,但唯獨數學這科,不論花多少精力,都沒有成效,於是因為數學這科,讓這位母親和台大擦身而過。等到主角對數學有極大成就、會自主要求學習數學時,母親並開始要求他的英文能力,因為母親認為英、數二科對台灣求學教育制度有強大的優勢性,所以便強力要求作者背單字、文法...等,但主角天生對英文並不擅長,無法達到母親要求,最後導火線終於被引爆...。這一個故事讓我想到自己,更也想到台灣教育制度。喔不,是亞洲的通病。從小,你我身旁的人的父母親應該有很大的機率會把小孩送到佳X美語、長X鹿美語...一堆哩哩摳摳的美語補習班吧,甚至小學就把小孩送到作文練習班,深怕他基測作文考不上所謂的"好學校"。
身邊親戚小孩或是兄弟姐妹成績表現優異,完了,比較不完,或是看到別人家小孩大學讀後段的學校,就用邪惡的字眼數落別人家的小孩,最後還不忘叮嚀自家孩子不要像別人這樣。可是...這個社會不是本來就"天生我才不有用"嗎?即便是家長,就連我們,常常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私立大學學生就是不讀書才會讀私立,就連版上常常也會有戰校的情況發生。有些長一輩的人會說:現在年輕人就是草莓族、對未來想法一點都沒有。可他們曾有想過,是否因為他們對孩子從小教育,不斷拿他人互相比較,導致小孩缺乏自信,而容易退卻變成所謂的"草莓族"?
套一句《童年會傷人》的話:童年並沒有離開,也沒有因為時間而消失,而是用另一種方式─繼續跟隨著你其實最近看到網路上似乎有一些再次討論這個話題的聲浪,我覺得很欣慰,希望這一種傷害幼小心靈的教育方式能夠漸漸地被淘汰掉,不讓我們這一代的傷痛,再繼續傳遞給下一代。
二、教育心理學觀點省思
孟璠 : 上述重點提到的考試的意義在於檢驗你的學習狀況,目的在於清楚自己的知與不知,這如同認知心理學中的 : 知之與否的知,為教學時能要求學生學到後設認知的地步,是重要的,但不是件容易的事,為教師者自己在教學生後設認知前,必得對所教之科目先有後設認知。
慈宸 : 父母有錯嗎?他們不愛孩子嗎?孩子有錯嗎?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有錯嗎?這本書有九篇故事,每一篇的結尾並沒有答案,也沒有暗示,但是作者只是描述了他的家教經歷,就把讀者帶進書中的情境中,這本書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讓我們凝視一個初衷,甚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于荏 : 學生的自我觀念的結構中,同儕關係也是與學業成就有關係的,幸好故事中的巧藝學業成就不差,價值觀也沒有太扭曲,不過換做其他人呢?價值觀會不會被扭曲?會不會為了跟其他同學有一樣的經濟能力而選擇走偏路呢?這是家長跟教師都要注意到的,而如果今天在教育現場出現了這樣的孩子,我們應該要進力的去輔導他,讓孩子的價值觀回到正軌
徐葳 : 根據存在主義中所提到的個人有絕對的自由、個人有選擇的權利、個人有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人有超越自我的淺力,但在第八漲故事中可以發現,故事主角的父母其實忽略了孩子的絕對自由,和選擇的權利,雖然說孩子尚未成年,對於父母來說沒有所謂隱私權,但父母限制孩子的交友權利,觀看通話紀錄、簡訊...等,甚至是強破孩子轉學,造成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
嘉程 : 孩子對母親「我愛你,那你愛我嗎?」如此沉痛的深問,讓人不禁震撼,這一份份的愛竟是這般不堪負荷而痛苦的,當過度的愛和寄託逐漸扭曲,成了一種控制,親子間純粹的幸福也終將被消磨殆盡。社會對於父母教養小孩的期待,給予父母一份無法推卸的責任;長久以來孝道的觀念流傳,也給了孩子絕對服從的義務,用愛將它們包裝以後,我們卻在互相傷害,雖然「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愛人是要慢慢學習的。人人都要念明星高中,人人都要成為醫生,他們堅信著教育可以讓人跨越階級的門檻;可以讓人得到名聲、財富和好日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過去科舉時代下的產物,而如今這樣的枷鎖仍框住整個社會,身在其中的我們便不自覺地成了犧牲品,反被人類制定的教育體制給操控並盲目的追求著。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使人更加聰慧,或是愚笨?
三、提出問題
孟璠 : 將來如面對學生一次次成績低弱又沒進步時的階段,身為老師或是家長的我們應該要如何調整自身的心態與情緒,不要成為自己心目中那種打罵教學的大人? 或是我們有什麼方式可以更加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以便改善學習成效?
慈宸 :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且個別的個體,身為一名教師,須顧及學生的心理發展,也需要顧及學生的家庭背景,如果在學生與家長意見有了衝突,作為一名老師該怎麼處理才妥當呢?
于荏 : 當父母無法教孩子的時候,為了孩子未來發展,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是對孩子好,到底是還是不好?公立學校真的不如私立學校嗎?如果是你,你會希望你的孩子讀哪種學校呢?
徐葳 : 對於為師之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狀況下,針對其中假設遇到名學生,資質不差,只是可能對於父母的管教有所不滿,身為學生與家長的中間橋樑,應該如何舒緩緊張氣氛?
欣瑜 : 在學校偶爾亦會遭遇如第八個故事中想法如此偏激的家長,故事中的老師被此教育現況磨滅了最後一絲教育熱誠而辭職。從前“尊師重道”的儒家思想在學生及家長心中日益薄弱,學生的素質一屆不如一屆,作為教師該如何面對此情況?
嘉程 : 隨著社會開放,強調兩性平等,以及近年少子化影響,為顧及學校招生,早期的純男校或純女校,如今大多改為男女合校,如台中市明德女中已改為明德中學、台北市靜修女中的國中部也有招生男生。目前只有新北市徐匯中學是國內完全招收國中男生的學校,女校數目則較多。許多父母屬意性別單一的學校,是覺得環境單純,也可避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談戀愛。男女合校或分校孰優孰劣,說法分歧至今尚難有定論。讓孩子念純男校或純女校好嗎?
研讀之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