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107學年度師資培育中心
教育心理學課程報告彙整
組 別:第 六 組
指導老師:林
啟
超 老師
學 生:蔡 孟 璠
呂 慈 宸
徐
葳
丁
于 荏
林
嘉 程
鄭
欣 瑜
中 華 民 國 108年 1 月
目 錄
壹、小組課程內容問題與回應:
一. 該週討論之問題內容
二.
該組問題回應
貳、中學教育經驗的探討與反思
一、蔡孟璠
二、呂慈宸
三、徐葳
四、丁于荏
五、林嘉程
六、鄭欣瑜
參、小組讀書會(小組成員之工作分工)及會議紀錄
小組分工
會議記錄
一. 第一次會議記錄
二.第二次會議記錄
三.第三次會議記錄…
肆、教育心理學學習成果與心得回應 (附學生學習自我評量表)
一、蔡孟璠
二、呂慈宸
三、徐葳
四、丁于荏
五、林嘉程
六、鄭欣瑜
壹、小組課程內容問題與回應:
一. 該週討論之問題內容
9/26學生的認知發展 :
提問一:在文中第28頁的底端,有提到教授的材料不應該以加速兒童的進步速率為重點,教育的理想不以傳授最多知識為唯一理想,父母或老師的職責應該提供學生發展階段的豐富經驗。但在本國補習風氣盛行,大多數家長喜歡把孩子送到補習班或衝刺班,而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習,比較少能培養或尋找自己的興趣或第二專長,以至於在高中升大學的階段,孩子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對未來也很迷茫,教育除了大多課本上的教材外該如何讓孩子的學業與興趣專長達到平衡?
提問二:皮亞傑的想法在台灣社會似乎較難發展完全 而台灣社會較傾向維高斯基的理論 如果時間倒轉 你希望妳自己依哪一種理論成長呢?你認為未來台灣社會能夠抓到這兩種理論的平衡點使未來的孩子能夠有最好的成長過程嗎?
10/3學生的人格與道德發展:
提問一:在品格教育的家庭教育方面,家是每個人生長、人格養成最重要的地方。家庭的價值,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然而近年來因為家庭人口減少、父母雙親就業、或是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影響,以致許多照顧孩子的工作都落到爺爺奶奶身上。再加上現在家庭中子女數少,常導致過度溺愛,對孩子的偏差行為不予及時糾正,僅為口頭上說一說,如此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僅透過學校教育,就能幫助孩子提升自身品德嗎?
提問二:「品德的培養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他人行為潛移默化而來的,而不是背背課本就可以促成。」 試問,如果從小就有能更加看重品格的教育,例如有更多踏出校外離開書本的實際體驗、從社會環境中學習品德的課程,那應該又要如何與基本要學習的學科課程達到良好的分配及平衡?
10/17行為主義理論 :
提問一:學習過程中,孩子會產生模仿行為,試問如果在孩子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時,被大人懲罰才知道不可以做,那這樣會不會對孩子自我評價造成混淆的狀況?
提問二:做錯事就被處罰
做對事情則有賞 這是我們成長以來一直有的規則 但懲罰這件事可能帶來不少的負面影響
懲罰的界線也難以衡量 如果是你 在教育期間 國中生犯錯了 除了記過以外 你會如何懲罰他 讓他得到最恰當的懲罰呢?
10/24認知心理學的學之學習理論 :
提問一:學校教育一般教導學生學習知識為主,但老師因為班級人數較多以及與同學共處學習時間不足,一般無法完全確認學生們對知識的了解與掌握程度,有時又因為趕課而加快教學進度,在進階知識的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學習情況跟不上大家的問題,請問該如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提問二:現在許多學生在記憶知識方面,大部分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將知識記下來,其目的大多為準備考試,一旦考試結束,許多知識也會被遺忘,考試的目的和性質也跟著變味,請問這一現像有什麼有效的解決方法?以認知心理的角度來看,臨時抱佛腳有用嗎?
10/31人本主義 :
提問一:馬斯洛的學習理論中提到了,教師不能強制學生學習,學習應是學生自己選擇和決定的,但在台灣的國小、國中、高中裡,似乎還是有強制學生應學習的固定科目(國英數自社),沒有讓學生自己選擇想讀的科目,這似乎與馬斯洛的理論互相違背,為什麼國中小學階段不用此理論來教導學生呢?
提問二: 不論古今或東西方,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的確對教育產生極大的啟發,我們可以把許多教育思想通稱為人本教育,然而如果仔細去分析、比較不同的人本教育理念,必然會發現細節中其實有很多的不同。檢視臺灣國中的教育現況,檢視全人教育、學習共同體與翻轉教室等最近十分熱門。以人為本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孔子和羅傑斯的理念?它的優點和限制各在哪裡?我們又可以從哪方面去著手改進?
11/21智力因素 :
提問一:斯騰伯格提出的智能三元論指出傳統智力測驗的缺失例如IQ無法代表整個智力等,請試以智能三元論來舉例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學習歷程?
提問二:曾有一句話是這麼說:擁有夢想只是智力,實現夢想才是一種能力。智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從小學習的課本內容,即便考試都拿高分,有多少人在真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能運用所學的隨機應變,教育是否在課程設計上,該從小就培養學生多一點的實踐性學習?有什麼執行方法?
11/28瞭解學生個別差異-非智力 :
提問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懷抱著不同目的卻同樣強烈的學習動機,大致上可分為兩種,學習目的類型,以及表現目的。這兩種不同的學習動機如何影響學生的成就動機?你認為目前的中等教育情況,學生大致上較為傾向哪一類型?其原因為何?
提問二:非智力因素個別差異,從傳統文化與教育的客觀環境因素而言,時常出現性別刻板影像,女生不用太會讀書;城鄉差距...等等問題,試問,要如何從羅杰斯的觀點來解決城鄉差距問題?
12/5學習與教學的關係-教學理論到教學目標 :
提問一:在情意領域中的行為目標的五個層次中的品格中說明了,品格是前四項經內化過程而形成個人品格的一部分。但是往往還是有品格不太端正的學生,他們是在哪一項層面出了什麼問題呢?又該怎麼協助他們呢?
提問二:按蓋聶的教學目標分類,他是以態度代表情意的,他將態度解釋為個人行動的自我選擇,請問你認為近幾年普遍的中學生對於學習態度的變化有什麼優點?缺點?那對於壞的變化該如何處理?
12/12兩種不同的教學取向 :
提問一:你覺得台灣的中等教育較傾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取向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那麼實施另一種教學取向的困難點為何?
提問二:試結合現今台灣社會的少子化等現象,你覺得傾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取向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有可能成為實施多元化資優教育的契機嗎?為何台灣教育當局只消極地禁止設置資優班,而沒有積極發展多元化資優教育呢?
12/19教學效能與教學評量 :
提問一:只在教學評量方面,你認為目前學校較為傾向情意教學或認知教學的評量方法?原因為何?情意教學的評量在各個學科上包含較多的情意成分,會不會出現教師憑主觀印像打分的情況?另,情意教學的評量在台灣中等教育的實施上是否存在困難點?
提問二:請各組依專長與領域,設計一學月份上課進度的多元評量實作運用
二. 該組問題回應
9/26學生的認知發展:
經過小組討論,第六組認為要在各學科領域實施個別化教育,唯有在小班制的前提下才能達成。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學校沒有充足的資源支持以小班制進行個別化教育,因此採用在常態分班中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有效地進行個別化教育。小組活動可以使老師將注意力從“班級”轉至“小組”,可根據各個小組學生的問題對症下藥。同時亦可鼓勵同儕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指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並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另外,在特教領域中的個別化教育,可根據個別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出診斷,並對其教材個別設計,最後為其設立獨立的成績標準以及個人目標。由於此教育不以一般學生的統一考試作為評鑑標準,因此較難以強調公正性,不過此類型的個別化教育亦具很好的參考價值。
10/3學生的人格與道德發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容易受到高科技的影響,在得到第一個手機時,他們會好奇地整天玩弄,而對互聯網的陰暗面沒有任何抵抗力。當學生在擁有自己的手機之前,學生總能和同學們之間有實際上的互動,但現在卻各管各的,紛紛變成低頭族,甚至是互相較勁誰的手機或資訊設備誰比較高級。我們該如何處理這種轉變?有些老師會與學生談論自由和責任的關係,責令他們上交手機,然後在問題出現時做出回應。但另一些人則試圖與孩子簽訂合同來進一步解決問題。
筆者歸納以下幾個方法:
1. 父母有權威:
父母應提前設定準則:這臺手機是我買的,如果你做出了不符合家規的事,我將把它拿走。這種規定會使父母尊重孩子的界限,但也有權加入他們所註冊的任何社交媒體,知道這些網站的密碼和談話內容。
2. 遠離手機
上課時間或夜晚應關閉手機並將它拿走。老師或父母告訴孩子只能在一定時間內使用手機時,需將手機放進門口的盒子中,或在吃飯時將電子設備放在桌子中間,包括在餐館用餐時。
3.重要集會時不允許使用手機
對重要聚會,每位老師或父母有不同的規定。有些活動只有45分鐘,但也不允許使用手機,這是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有父母將家庭聚會時間寫進了規範,例如,每週都會有「無科技活動」,像徒步旅行、汽車、遛狗、釣魚或野營等。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時對自己也要做出一些限制,例如,要求學生的手機使用規範的當下,師長與家長也必須遵守此原則。
10/17行為主義理論 :
正增強與負增強的搭配使用,並針對學生的狀況做適當的調整,會使學生較為期待老師的下一步棋。再給予正增強時,務必留意將學生的成功歸因於努力與能力,以建立他們的信心,切勿讓學生認為獎勵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一昧地給予正增強,恐只有特定的學生能獲得正增強,故此,負增強的施予有其必要性。面對體罰,根據教師法第十四條記載,體罰或霸凌學生,得以解聘、停聘或不續聘,因此教師必須要有更高明的手段來進行班級經營。處罰的施行可細分成施予式懲罰與剝奪式懲罰,前者如罰寫作業,後者如禁止下課。面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正增強、負增強與處罰的併用,較合乎教室現場的班級經營。了解每個學生的特質並給予適當的行為教導,不僅能肯定學生現階段的行為表現,亦能警惕違規學生的不良行為。每個班級經營理論固有他優點之處,亦有其缺點之陷,唯有對學生個人進行量身定做,善用每個學派的方法,使用不同種類之增強物,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到增強!
10/24認知心理學的學之學習理論 :
傳統的講述式教學法雖能透過詳細的學科講解,使學生全盤吸收,然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要一時之間融會各章節的重點,在45-50分鐘的上課過程不斷地接收新資訊,其學習效能恐顯不彰。十二年國教的改革,使過去強調的學習指標改成核心素養,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們學會自主學習、溝通互動以及社會參與。因此,透過多元化的課程、多元評量、翻轉教育、學思達等教學策略,使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學生。透過實作體驗、博物館參訪、工廠實習,使學生們得以學以致用,並且走出教室學習各種知識並增廣見聞。
10/31人本主義 :
經第六組全體同學討論,我們認為開放教室的教學設計對於目前的東方社會而言有點過於理想,若要實行此教學方法,必須耗費許多時間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上進行大改造。就目前現實中的狀況而言,若要實行開放教室,其中一個阻力為家長的質疑。因為開放教室提倡讓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老師則是擔任輔助角色,但家長有可能因此擔心孩子是否有獨立學習、安排讀書計劃的能力。另外,因為開放教室無固定課本教材,因此目前以公平性為考量的考試機制不再適用,連帶著升學標準等各種衡量方式也會跟著變化。開放教室的實施雖有助於兒童社會人格發展,但對於學業成就的表現未必優於傳統教室,加上一些家長與教師較為保守,對於全新教學設計的實施亦會有所遲疑。就目前東方社會的情況,許多家長和老師仍舊重視學生在學業成績上的表現,而傳統教室有利於知識的快速吸收,這也是開放教室較難以實施的原因之一。
11/21智力因素 :
我們認為如果是已經上大學要培養非學科智能的人可以去補習班,學習自己喜歡的項目,如果無法去補習班的人可以在生活中營造環境,以音樂舉例可以常聽古典音樂、常去音樂廳或看他人的音樂會,去營造這樣子的藝術氣息,那像人際之間溝通關係或者其他的智能部分可以透過多方涉略,多跟社群、社會團體或是多重視公益服務,然後來探索自己,增加這些沒有被訓練出來的智能,另外一定會有一些學生會被家長壓抑,這種衝突就要學會家長和孩子之間如何磨合好,如果磨合不好就會像我們組上最近討論的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可能會在被壓抑的過程中,影響了人格發展的情況
這是要被注意的。
11/28瞭解學生個別差異-非智力 :
在學生的自我觀念當中課本裡有提到與學業成就有關的自我觀念:般學業成就、主要學科成就、特殊學科成就,和與學業成就無關的自我觀念: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容貌健康,這裡頭我們以一般學業成就與容貌健康會所產生的危機做說明,一般學業成就上出了問題的話學生可能在整個學習上會出了問題,導致不喜歡來學校甚至討厭上課,容貌健康所造成的危機可也能會產生自身的自卑感或是同儕之間的霸凌等等,那我們該如何處理呢?一般學業成就老師可以思考如何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外在的牽引引導到內在的學習,而容貌健康的部分其實站在第一線的老師是可以強調著學生的顏面容質不是現在所要追求的一切,並鼓勵學生其它的成就會遠遠勝過於外表,可以透過輔導的方式陪伴著學生。
12/5學習與教學的關係-教學理論到教學目標 :
九年一貫課程為過去台灣教育改革主要政策之一,其教育改革政策,乃指將臺灣境內國小與國中兩學校層級課程中的科目與內容,以教科書為主軸來做九年一貫的銜接,其目的在於學生能獲得連續且統合的學習與知識。課程包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面向,整合所有國語、鄉土語言、英語、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學習領域,並依學生能力為「指標」,成為教育目標的依據。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在認知部份,乃指導學生在表達的時候,在內容上應言之有物,組織上應言之有序,方式上應熟悉表達符號和工具,態度上應言之有情;在技能方面,乃指導學生如何獲得各種內容充實、組織條理、語言有味等技巧,並熟練各種符號和技能;在情意方面,乃指導學生具有心胸開闊、態度誠懇的修養,使發表的思想、見解,容易為他人接納,並根據內容注意表情、手勢等外在表現,充分把思想情意表達出來。然而上述的三大教學目標在教學現場,往往因學校以及未來升學過程,我們過度強調「能力指標」,使得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在面對認知、情意與技能的部分,往往會無所適從,只能全心衝次上課進度以及關注學生的成績表現。然而從108課綱的基本精神是倡導「素養導向教學」,突破原有的學科知識框架,讓學生發展出九大新能力,讓知識不再只是知識,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從小學、國中、高中與高職的學習路徑,也將更加注重培養個人興趣性向,這也因此讓學學習綜合性與統合能力再次被重視。未來的升學制度,將專注於實的學習。過去以選擇題為主要方式的考試,著重記憶和熟練解題技巧、追求標準答案,因此題目多半是精煉後的條件,去除了許多難以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細節。但是十二年國教下,升學的考題著重解決問題和思辨過程,因此題目從生活中取材,也沒有完全一致的標準答案。各領域老師都應該加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面對長文敘述,有能力讀懂文本。在理解文本之後,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見解,並拿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帶領著學生們從能力指標來到核心素養,將過去各科的分化統合到學習綜合性與統合能力。一旦由上行的教育部通動政策至下行的國高中教育現場,並搭配合宜的施測評量,相信過去教學上所遇之認知、情義與技能的分家情形,定能合而為一並貫徹於教師所擬定的教學目標。
貳、中學教育經驗的探討與反思
一、蔡孟璠
:
紀錄一 : 中學教師與中學生訪談
■ 時 間: 11 月 17日 (星期六)下午 4 點至 6 點
■ 記錄方式:錄音
■ 訪談問題: 我主要透過中學生在認知、情感與行為相關的學習問題設計出三個訪談提問,將同樣的問題套用在中學教師和中學學生身上,讓不同角度的個體去回答,一方面理解了兩個不同面向的觀念,也將師生雙方想法利用教育心理所學習提出作整理。
■ 訪談內容 :
一、中學教師: ( 目前教學年資邁入第22年,現擔任臺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九年級導師。)
˙問題一 : 請問班級經營當中,在情感方面您如何與學生建立關係?有什麼案例能讓班級的向心力更強?就您的教學或帶班經驗,對於現今中學生您認為他們在學習上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1、就班級經營的部分,以導師的立場來回答(而非科任老師)。穩固的情感關係建立需要較長時間的經營,而我相信,陪伴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新生入學時,我會和全班同學一起討論班規的建立,讓大家一起參與班級風氣的養成。對於表現優秀的同學,會適當的向全班明確說出好的優點,予以口頭稱讚;對於違反規定的同學,先以溫和的提醒和規勸為主,明確的指出錯誤所在,並要求同學思考如何彌補以及如何預防相同的錯誤。陪伴不是監督或監視,下課或午餐時間可以加入學生間的話題,並觀察每個學生的人格特質,在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後,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急狀況,做出更適當的回應,讓學生明白老師是真的付出關心。
2、就敝校的例子,校慶在十一月初,會在星期六舉辦運動會。無論是拔河、接力、精神錦標,都可以陪同學生一起練習,並適時解決可能會出現的摩擦與糾紛。校慶過後的星期一會補假一天,我會在校慶前就和同學討論規畫班遊,一起創造班級共同的回憶。另外,適當的略施小惠對國中生(尤其是七年級新生)也頗有效果,例如拔何贏得比賽就不用寫小日記(其實輸了也不用寫),或運動會時請班上同學喝個簡單的飲料,都容易讓學生更能接受老師。
3、就敝校學區而言,大多數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較為中下階層,單親、隔代、新住民的比例甚高,家長多忙於工作賺錢,對於孩子的學業或不甚在意,或無處著力,造成學生學習動力不高。無法常常陪伴的家長也容易以物質的給予做為補償,在自我無法要求、家長也關心不足的情形下,容易出現沉迷網路及遊戲而影響正常作息與學習表現。人的高度取決於態度,許多學生對萬來並沒有期待也不抱期望,沒有夢想就不知道要去努力,只能把時間消磨在眼前看得到的短暫的快樂。
˙問題二 : 請問在教學活動中,您是如何培養學生對您所教學的科目持有學習動機?讓學生確切了解學習的性質,您有什麼方法能將學生從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讓教學生學習知識與培養學生學習動機二者均應視為教師教學的目的。
1、目前我教授的科目是地理,地理是個很生活化的科目,從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景觀,到經濟、產業、環保等人文發展,都有所涉獵。拜現代科技所賜,透過電腦或平板,搭配各種程式及APP,運用在教學上都可以提升學習興趣和效果。學校舉辦校外教學時也可以適當的加入課程中學習過的內容,讓學生實地感受。本校的英文領域正進行與東歐國家的國中生以英文書信往來作筆友,也可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去探索筆友國家的一些地理特色。
2、將學生的學習從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是一件需要時間長期養成的終極目標,我的重點會擺在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能夠在實際生活中直接派上用場,學生會更願意主動探究學科內容。課堂中使用GOOGLE MAP、GOOGLE EARTH、YOUTUBE影片等讓學習的內容如親臨其境,課堂外結合時事、校外教學或學生家族旅行等,也能由地理的角度引起共同的話題。
˙問題三 : 課前預習是從瀏覽到質疑以形成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請問您會要求您的學生在每次課堂前做預習的動作嗎?為什麼?而課後複習較考前複習重要,許多學生以臨時抱佛腳式的強作複習來應付考試,效果是事倍功半的,您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去讓學生們平時就養成課後複習的習慣?(例如課後作業、定時小考…等等。)
1、課前預習確實能增加課堂間的學習效率,我目前的做法是,每周自行製作”周休作業”,內容為一小章節的填空題,取材自課本內容,於課程進前的前一周發放,要求同學回家查閱課文內容填寫空格,以達到預習的初步階段。每次課堂前同學若能做預習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但實際上總是無法人人或次次做到,上課時會適當加入一些提問,有先預習的同學基本上較能回答得出來,再請小老師協助登記,作為平時分數加分的依據。
2、課後複習的部分,應與家長溝通合作,學生課後返家,家庭中是否有良好的讀書環境、父母是否對孩子的學習有所關心,都是目前學校教育無力觸及的部分。所謂親師生合作,家長與學校若能互相配合並保持立即且順暢的溝通,對於學生的學習更能發揮穩定且持續的正向力量。目前敝校結合家長會的資源,於每日五點半到七點半進行課後照護,陪伴學生留校自習,參加的同學可以書寫當日作業、預習明日測驗或複習今日進度,希望提升學習效率。
二、中學學生:( 剛從台北市新興國中畢業,現在就讀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一年級。)
˙問題一 : 請問班級經營當中,在情感方面你希望老師如何與學生建立關係?有什麼是你覺得能讓班級的向心力更強的案例?就你的學習經驗,對於現今中學生你認為你在學習上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1.剛開學設計活動能夠有師生互動,藉此讓老師了解學生也讓學生了解老師,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設計能夠展現出學生特色的互動遊戲。
2.運動會和班級競賽都可以增進班級向心力,以及有獎勵制的活動並註明全班皆需參與就能使班級向心力大增。
3.段考範圍太大,會有讀不完的狀況,某些學科太深奧難以理解,使成績無法及格而沒有信心面對弱科的考試。
˙問題二 : 請問在學習活動中,你是如何培養自己在學科科目上持有學習動機?讓自己確切了解學習的性質,你能讓自己將因外在獎勵而學習的動機轉化為內在為了求知而學習的動機嗎? 讓學習知識與培養學習動機二者均應視為學習的目的。
1.先少量少量學習,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理解學到這項知識能有什麼好處,盡量讓自己處於愉悅學習的狀態。
2.能夠,當熟悉學習這項能力後,慢慢就能理解到學習的重要而能發展成自己的求知,而非注重獎勵。
˙問題三 : 課前預習是從瀏覽到質疑以形成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請問你會要求自己在每次課堂前做預習的動作嗎?為什麼?而課後複習較考前複習重要,許多學生以臨時抱佛腳式的強作複習來應付考試,效果是事倍功半的,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讓自己平時就養成課後複習的習慣?
1.會 因為能夠在上課前對學習內容有初步了解,能夠較快進入狀況,也能迅速理解老師所傳達的意含以及重點,印象也較為深刻。
2.在回家作業中 有要寫的科目作業,就先從該作業的單元重新複習過後在寫.能夠寫完作業也能達成課後複習。
■ 重點整理:
1. 穩固的情感關係建立需要較長時間的經營,陪伴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利用和全班同學一起討論班規的建立,讓學生們一起參與班級風氣的養成,並觀察每個學生的人格特質,這與教育心理學當中的班級經營息息相關,像是宜顧慮到學生的心理發展及家庭背景,還有班級常規訂定的基本原則,也許可以再結合學生會喜歡較動態的遊戲,設計能夠展現出學生特色的活動,一開學就能藉此讓同儕之間更迅速的認識彼此,也方便班上幹部的推選,有了許多可靠的小幫手對教師來說往後的班級的經營也會較事半功倍。
2. 運動會和班級競賽都可以增進班級向心力,一起創造班級共同的回憶,雖然是學生下去參賽但也不完全是學生的事,而是可以陪同學生一起練習,並適時解決可能會出現的摩擦與糾紛,從這當中也更加拉近師生的距離和增加班級活絡的氣氛,就能使班級向心力大增。
3. 學生提出段考範圍太大,會有讀不完的狀況,以及某些學科太深奧難以理解,使成績無法及格,而沒有信心面對弱科的考試,我認為如果與該科的教師並不熟悉,師生之間又容易產生一種教師具有權威的距離感,學生們極少會向教師反應這項問題,當師生間只剩你在上頭講述我在下頭聽講,最後之間唯一的媒介只剩最考試成績來評斷學習成果,可能就會造成教育心理學中卡芬頓的自我價值論裡當中:成功難以追求而改以逃避失敗維持自我價值,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不是一方面的因進度需求沒有好好停下腳步,去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是否都達到一定程度,這部分是教師們比較無法掌握到學生心理狀態的。
紀錄二 : 中學現場觀察
■ 時 間: 12月 6 日 (星期四) 下午 2 點半至 5 點
■ 地 點:四箴國中
■ 課程內容:民俗藝術 (皮影偶製作)
■ 觀察對象 : 許莉青老師、四箴國中美術班學生
■ 記錄方式:紙筆
■ 觀察重點整理
1. 四箴國中美術班成立於民國95年8月,以紮根藝術、激發創意、挑戰未來的時代需求為宗旨,以現在科技迅速地發展,許莉青老師不斷提到,在他的學生中也些曾提過自己讀完國中就不讀了,這句話會令我們感到相當可惜,很想盡力幫他們但卻又有無能為力的沉重感,我們該如何幫助到偏鄉地區的學校能跟上現代的腳步,讓孩子們享用同樣的環境,讓學生更加了解這個社會還是有許多管道與正向的例子,至少讓他們有更一步的認識未來的高中甚至大學可以有怎麼樣的發展,而有動機及希望去實踐,而不是因為還沒能獲得足夠的資訊就直接放棄,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
2. 偏鄉孩子要從傳統學科翻轉並不容易,在台灣每五個孩子裡面就有一個,在考試成績壓力下放棄學習,「台灣偏鄉孩子,幾乎國中畢業就已世襲貧困」,許莉青老師表示 : 曾有些孩子因為學科考試成績不理想的關係,該科的老師剝奪了此堂課的權利,因此把學生留在教室而沒過來上課,許莉青老師不捨,如果因為學科的壓力,連也許是較可以釋放的課程也無法參與到,替他們感到惋惜,因此平常上課的管教方式,也較不已命令式的逼迫著學生做作品,試想學生整天已經讀了許多學科,如果到這堂藝術的課來,還是必須得服從權威毫無放鬆的機會,那這樣的氣氛是否會造成反效果,導致學生也討厭藝術,因此老師讓學生們可以依照自己的程度快慢去完成作品的進度,但這之中的規準或是底線就是老師要自行取到一個適當的狀態。
3.美術班的成立,應該是將藝術素養更能在校園裡札根以美為養分滋長學生的人文關懷視野,打造真、善、美的學習環境,但從學生身上我並沒有全然看見有美學訓練的氣質,而是對自身的嘲弄,不自信、無熱情…等等,我認為課堂除了提昇學生的藝術認知、創作及鑑賞能力,發展健全人格也是相當重要並且不可忽視的一塊。
4. 教育應鼓勵更多偏鄉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培植多元化的人才,更期望激發成績弱勢的孩子,展現他們的亮點,激發其潛能,許莉青老師表示這次的觀課加上我們也下去當小助教的當忙,其實不但分擔了她的辛勞,最主要的也讓孩子們認識我們,讓他們看看讀大學的姐姐們,我們分享我們的經驗或學習過程,也許能激發他們看見更不一樣的世界,而不是眼見僅圍繞在偏鄉地區裡,以一種模範及效仿的對象來鼓勵他們。
■ 觀課心得與反思 :
這是我第一次有觀課的經驗,短短的三個小時,卻帶給我大大的省思,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位國一的男同學說他自己到夜市打工賺錢,為了買釣魚竿去釣魚,這看似普通的話卻讓我感到十分震驚,但他卻很平凡的回答我說 : 附近就有很多可以釣魚的地方,而且釣魚很好玩 ,這讓我思索到,相較在位於較市區的學生或是家庭經濟能力較好的學生,平時買的東西又都是些什麼呢?一方面我替這位同學感到很驕傲,因為我一個大學生連得知他人會釣魚都感到驚訝,但他卻小小年紀就擁有了這項技能,而且是多麼的接觸大自然的一件事,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中,除了不斷地訴說城鄉差距,我們有看見他們這樣的一面嗎,我們該如何利用他們的優點去掩蓋甚至幫助到他們較弱勢的部分,而達到一個平衡點,並且擴大他們的價值觀,替自己的升學或是未來目標做良好的規劃,這是我將來如果有能力能到偏鄉地區授課想改善的一部分。
二、呂慈宸 :
記錄一:
觀課地點:台中市龍井區四箴國中
觀課時間: 12/6(四)14:00(pm)
觀課老師:東海大學美術系上的許莉青老師
觀課對象:四箴國中-皮影戲社團的國中生
觀課內容:協助社團的同學們製作皮影偶
心得:
能有這次的經驗,首先真的要感謝許莉青老師,在某一堂莉青老師的課程上,老師問我們聽到我們在討論中學訪談的報告該如何是好時,老師就大方的跟我們說,他星期四下午都會固定到四箴國中帶皮影戲社團,就問問我們如果願意要不要跟著他去去看,也像個小助教一樣幫忙那些國中生做紙偶,我們二話不說就馬上答應了,因為我並沒有教學經驗,所以僅透過這次的機會我也願意嘗試,而且還是以小助教的身分協助他們,這是難得且寶貴的經驗。
到了約定時間,老師就載著我們從東海到四箴國中,老師慢慢把車開進國中裡,我就默默地觀察著這所國中,鈴聲響起剛好是下課的打掃時間,許多學生拿著掃具、垃圾桶,愉快的在做著清潔工作,整個學校不大,教室也不多,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老師跟我們解釋說,四箴國中有接受補助的該有的東西還是有的,而且算是豐富的,我們教學的教室不算大間,有六張大桌子,旁邊擺著幾台做陶藝的機器,資源算是豐富的。
鐘聲再次響起,學生陸續慢慢地進來,因為是社團時間所以學生不慌不及的進教室,老師跟我們說大說數的學生都是美術系的,也有其他普通班的,有二年的,也有一年,其中有個一年級的弟弟,因為他比較沒有耐心,比較坐不住,老師要我們多多協助他,還有幾個美術班的弟弟們,非常活潑吵鬧,整個教室都是他們的嘻鬧聲,老師說他不希望這個社團給學生的氛圍是像學科一樣緊張壓迫的,所以他們聊天嬉鬧,是一整天壓力的釋放,老師希望他們是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下做紙偶,相較於男生,女生就比較文靜一些,透過教學與他們互動,我能感受到整個活潑的學習氛圍,不只是感染了學習也感染了我們。
老師指派給我的工作是指導他們連綴(皮影偶,紙片連接動作的專有名詞),我協助的是最活潑,美術班的那個弟弟,他非常有趣一直跟我扯有的沒的,但是他非常聰明,我說明一遍,他便能舉一反三,動作也很迅速,一下子就連綴完成了,他麼都是無法好好坐著安靜畫畫的孩子,站著動來動去有助於他們畫畫,還有一個妹妹,他是需要我在旁邊指導的孩子,他發現自己坐不到或是不會做,他就會尋求我的協助,而且他也非常安靜,今日要做的就趕快做一做,他跟我說他等等下課還有晚自習,是個性個認真的孩子,還有一個妹妹他喜歡自己先做嘗試,即使失敗也要自己完成,我們邊指導那個國一的弟弟順便跟他聊聊天,他透過跟我們聊天也慢慢靜下心畫,他邊畫邊跟我們說,說他假日都有到夜市去打工,聽到這其實我非常震驚,老師有跟我們說過四箴國中有些孩子家庭是經濟比較落後,從弟弟口中聽到他把打工說的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會覺得很慚愧,也替他覺得辛苦。
以上的情況跟東大附中呈現非常大的反差,走進多大附中會看到許多學生是坐在教室,整個瀰漫著濃濃的升學氣氛,也可以看到許多名車陸續地開往東大附中就是為了接送孩子,而我看到放學時段大多數四箴國中的孩子都是走路回家,老師也跟我們說之前有個小女生說她國中畢業就要出去工作了,他不知道為什麼要讀高中,為什麼要讀大學,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想要的是甚麼,我問了一個普通科的妹妹將來有特別想讀的科系嗎,他說他不知道,也沒想過,所以莉青老師才會邀請我們去,希望他們看到兩位活生生在念大學的大姊姊,能燃燒或重拾他們繼續升學的動力。
透過這次的觀課經驗,我有許多感觸,我相信只要累積更多的教學經驗,我也會慢慢的成為一位不錯的老師,和這些弟弟妹妹們相處非常的活潑快樂,覺得自己又年輕了幾歲,但是有時又歡樂到我們會受不了,我能感覺的到那些孩子是欣喜我們的到來,我也能看出來他們是有淺力的,他們只是未被磨出光芒的寶石,他們很需要老師的幫助與協助,相信未來他們能走在自己想要的路上而閃閃發光。
紀錄二:
■訪談時間:2018.12.09 9:00(pm)
■訪談方式:電話訪談
■訪談對象:林慈遙老師(任教時間八年,前三年曾在土城中正國中任教綜合活動
輔導科,現在任教於板橋大觀國中特殊教育科。)
師生
1. 如何激發學生自願性學習?
以下幾有點,首先就是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因為是被動學習,學生可能對學習沒有甚麼動力,沒興趣或是沒有成就感,所以就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所以在學習的議題上,除了學生自己喜歡的科目上,去探究為甚麼學生喜歡的科目,他們願意去學習,除了興趣以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定有獲得成就感,所以學生才會願意自發性的學習,所以引起學生動機是蠻重要的一環。
再來就是適時的鼓勵,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屢次失敗那學生就會變得習得無助,那就可能會自我放棄,這是現在學生容易出現的狀況,那應用的策略可以運用鷹架理論,就是幫助學生去完成這些事情以達到目標,就是透過一步一步給予協助,如果我們一次的目標訂製的太高,那學生會覺得自己達不到目標,我們要讓學生自願學習,勢必就是要看到另一面向,就是學生為何被動?或是為何學生習得無助?
再來就是增加學生學習的成就感,透過這個過程和策略之後,從中學生會得到一些成就感,那慢慢的學生就會有一些自主性的學習,在這個地方就是建立學生的信心,去製造學生一些正向成功的經驗,以上大概是這題的方向。
2. 學生的學習程度有別,您是如何指導他們的呢? (例如:學習能力較慢,或快)
學生有能力快的,也有能力慢的,那我的作法會使用多元適性評量,適性就是依照學生的程度不同而去做調整,比如程度較好的學生,我可能給的題目會比較複雜,或是思考層面會比較深入的東西,那如果是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那我會依學生的能力去做調整甚至題型上也會做一個改變,比如說有的學生他是理解能力比較弱的,那他的學習重點,我會著重在基礎的那一快,那有能力的學生,當然就可以更深入的去探討甚至是在去延伸問題,所以這叫做多元適性評量的調整,再來,學生能力有快有慢,在進行課程當中一定無法顧及到所有的學生,所以透過學習共同體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學習共同體就是透過分組進行的課程,程度好的同學可以去協助程度較弱的同學,就會造成一個他們是在自主性下的互動學習,進行小組討論,在教學上如果無法一次全面性顧及到所有的學生,學習共同體是能補強這一塊的問題,再來是父母和老師本身的期待是需要符合孩子學生實際的能力,過度的期待或是過多的標準,孩子越達不到,老師東西給得太多,他們也吸收不了,那在加一項就是補救教學的機制,補救教學就是在於學習上處於弱勢的學生,讓他們有相對的時間給予他們消化。
3. 在指導學生中,有遇到甚麼困難?
那原則上這些是教育現場往往會遇到的問題,學生在學校的時間一定不比他們在家的時間還多,尤其是還是寒暑假加起來的整個一個狀況,以學校的一個制度面的狀況,學生在學校也許可以跟上教學,但是學校體系有別於家庭體系,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是主要影響孩子深遠的核心與環節,如果學生家庭系統支持的比較薄弱,或是家庭功能較弱的時候,那相對的老師往往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老師無法去改變學生的家庭狀況。老師在學校的規範與教導學生的學習模式,一旦學生回到家庭,若學生的家庭的支持系統沒有辦法督促學生這塊的話,後續的引響就是學生學習的穩定性會比較差一些,假如學生在家庭中,有人督促著課業的部分,學生至少能保持著學習的狀態,相反的,學生在家中是一種無政府的狀態,那學生可能就會有延宕的狀態出現,比如無法如期繳交作業,或是遲到等等問題,即使學校有的態度規範,學生也無法很有效的去執行,執行面是有困難的家長
1. 在師生和家長之間關係,如何維持且相輔相乘?
師生與家長聯繫的密切度很重要,所以學校才會有所謂聯絡簿的機制,學生在學校發生的狀況,或是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況,這些老師所觀察到的,都會透過親師聯絡簿,讓家長每天簽名得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是家長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合作,也可以說家長和老師是合作夥伴的關係,在學校老師會有規範學生的規定以及要求,勢必學生回到家也是要讓家長知道這件事情,才不會和家長產生出入,的確是要和家長維持聯繫,家長才能配合老師,老師也能了解學生的狀態。
學校
1. 若學校希望你接下組長或主任的行政工作位置,該如何兼顧行政和教學?
當一有行政工作時,學校會有機制,如果是擔任組長或是組任時,會有減課的機制,減課可以避免老師備課時間被壓縮,甚至有些主任是不用上課教學的,以上是學校行政的狀況。
老師個人
1. 班級經營成功的祕訣為何?
班級經營很重要的是在於學生和老師之間必須達到一個共識,而不是都是老師在掌權,或是給學生自己主導,這樣大家在認知上就會有分歧,比如老師的要求是這樣子,但學生做不到,或是老師以民主制讓學身自訂班規,但是學生訂出來的項目不符合標準或是老師的期待時,這個班級規定或是生活公約就會如同虛設,所以這些是在雙方擬定公約上需要達成共識的,再來就是要確實執行,在擬定時一定會去探討到底可行性或是執行面有沒有困難,所以建立了共識那大家就是要遵守規定,以及確實執行,在老師的部分,老師要有原則,不能因為執行的不良而朝夕令改,學生會模糊不懂,既然訂下規定就是大家一起遵守,再來就是賞罰分明,老師在做班級管理時,不能有太多個人情緒與感覺,不能帶入個人情緒與見解去處理事情,在班級經營中,幹部的規劃也非常重要,適材適用,有的學生無法勝任工作,那在運作上確實會有困難,老師在管理上會相對的比較辛苦。
2. 雖然現在不能體罰學生,但不少人還是認為適度體罰還是有效,您的認為
呢? 那您認為愛的教育定義為何?
現在教育部有規定零體罰,但是有些人認為適時的體罰是有效的,那我的想法是零體罰還是有它的用意在,我是傾向於零體罰,體罰不一定能改變現象,只能喝止當下的狀況,治標不治本,學生雖然口服但心不服這也是沒有用的,愛的教育的定義就是要讓學生有判斷的能力,不需要透過強壓弱去達到目的。
3. 有哪一位教育學家是您尊崇的嗎?
艾瑞克森,社會發展理論,針對不同年齡層,在各個階段應該要如期發展的心理階段,我很認同他所說的心理發展是連續性的是累積的,就是錢個階段是否有滿足會引響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這個理論我非常認同,在教育現場確實是會發現這個景象,就比如一個孩子他的學習從國小端到國中端,為何會銜接不上,因為在前一個階段並沒有發展完全,所以到後個階段就會有問題出現。
三、徐葳 :
我訪問的是我高中的美術老師和一位不同國中的二年級的學生,剛好這位美術老師是身兼國中與高中的老師,所以恰巧對我來說是可以知道國中與高中美術老師在面對學生的心境與調整的差別,也可以透過學生的面相和老師的面向來做一體兩面的分析。
訪談一:與國中二年級學生的對談:
我:你覺得國中美術課對你來說是一門什麼樣的課?
國中二年級學生:可以放鬆的課。不用上國文、英文、數學,有時候還可以看電影。
我:在這學期中,對於美術老師所教授的內容,什麼是令你最印象深刻的?
國中二年級學生:用水彩,然後加各種不同東西,有鹽巴、蠟筆、膠水...,乾了以後有不同效果,很好玩。而且有時候還可以看電影。
我:上美術課的過程中,班上的氣氛、同學們的參與度?
國中二年級學生:看電影的話大家都蠻專注的,有時候畫畫或是老師介紹藝術的時候會有同學在下面聊天、背註釋、準備下節考試,或是寫功課。
我:如果有一天老師給你選擇上課的方式和內容,你會選擇?
國中二年級學生:去籃球場上打球,或是戶外活動!
我:在學期中,有沒有美術課被拿來借課的經驗?如果有,你的想法是?
國中二年級學生:比較少,幾乎都是調課比較多,不過有聽說國三快到考試會借課來考試。
訪談二:與高中美術老師的對談:
我:就目前為止,在美術科教學上有遇到什麼困難處嗎? 如果有,那是如何解決的呢?
國、高中美術老師:
應該是管秩序吧!超討厭叫學生安靜的啦!不過現在次數慢慢變少了!實際可以用到生活上,符合學生當時想學的心理需要,分段而且有趣的課程會讓我覺得比較容易實現,學生想學我也想教,成效就會很好,我很溫柔不想罵人也不想逼迫學生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所以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喜歡上我的課,當他們喜歡了就不會鬧,享受其中的時候就不會有催作業的困難,並且它們會自己想辦法做出好的作品,也有好的回憶留下來師生之間關係舒服,即使工作很繁忙也還是開心享受的並且想要學習更多引進更多好玩的東西和她們分享我現在在學習雷切立體設計,還有桌遊但通常一個新教案的沉淺需要好多年的時間才能準備完善,然後每一年都遇到新的困難,下一年提前知道困難點並且克服但當克服玩了就又會想玩新的東西!
我:國中和高中學生,他們對於美術科的學習態度如何?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那老師的教學方式又會怎麼調整?
國、高中美術老師:其實我覺得每個年級都有他的慣性與差異耶!我會依照它們發展的進程去設計適合他們的教案。
國中生:
國一:
幼稚,定性容易不定,需要較為嚴格的,基礎且統一的作品。例如點線面.十大設計原則.素描.素描加廣練習(例如熊-頭為統一教怎麼畫但表情可以自己設計,衣服可以讓他自己查穿喜歡的造型,背景自己設計)色彩學.樹葉色彩研究.質感摸索….。
國二:
較多觀察並且分組合作,以前的教學設計較為個人,設計姓名設計馬克杯(結合文創)和包裝設計,我在實驗讓國二學生分組合作製作剪紙動畫(上學期)和廣告微電影(下學期),至於為什麼要做這麼困難的事情呢!因為國二實在是靜不下來….是最躁動的一年,創造力也最豐富 ,他們可以接觸很多小說電影漫畫,功課壓力不太中也開始轉大人,很多意見想說想講想實現,於是讓他們分組討論摸手做加上多媒材手機app與威力導演剪接,可以有很多的回憶,加上這樣實際當演員導演攝影,學習一遍,待會考之後,準備畢業mv他們就不用我一班班指導了!很累…但是也玩得很開心,有放網路youtube “國文課動起來””廣告好好玩”你可以看一下喔!
國三:
期初會放一些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影片,讓他們心境靜下來為自己努力。現在結合校本課程做了祈福心燈,讓它們掛在檯燈期許自己加油。心情需要放鬆,不想老師太多講述,需要多點手做來轉移功課壓力。我讓他們做立體人偶,可以好好認真捏半個學期以上。完成一件很棒的作品會讓他們很有成就感。下學期會結合數學製作立體紙偶設計。利用數學的幾何展開圖試著動腦製作組合。然後會考,然後他們就呈現
誰講也聽不進去的狀態了…。
高中生:
我都教高二高三,高一都是另一位老師上的。
高二:
高二活動很多很密集,例如文學桃花源.園遊會…若要真的引導他們乖乖上課就要用吸引人的教材讓他們喜歡,我還蠻常在高二實驗新教案的,年紀比較成熟,女生同質性較高、好控制,比較不容易失敗,遇到問題試著解決,成功了再引到別的年級去上,比方說纏繞畫
曼陀羅人體彩繪、人像繪圖 line貼圖、服裝印染t恤、服裝走秀,都是這幾年的創新教材,還會讓它們看看文創和美術科未來趨勢,比方式分享新一代藝術展覽設計相關科系大學生作品,讓它們知道美術相關科系有哪些,可以做出甚麼樣的作品,或是實際待他們參觀新竹美術館、文化局、241空間,體驗新竹的藝文展覽,知道看展覽的樂趣!
高三:
高三做備審啦!
為了你們可以做出很好的備審,一步一步慢慢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們做出很棒的文案,有些人認真
有些人想著可以指考或繁星就不太認真了 ,不過有學到就可以實際用在大學上。
我:請問老師對於自己的教育理念抱持著什麼期許?
國、高中美術老師:
和學生一起玩美一起成長,當學生跟我說很喜歡上我的課最開心了,最喜歡認真上每一堂課時學生眼睛亮晶晶看著我的樣子(雖然有時候他們還是會睡著啦…),當學生畢業很久了偶爾想起我教的課程 ,發現有用到或是很有意義的時候,會開始想念我一下!
分析:
根據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對談的結果,我發現對於他們,課業壓力其實是很大的,因此他們覺得藝能課是一門輕鬆的課,並且在他們內心是希望能在上課時間走出教室進行戶外活動、多多伸展筋骨,而不是面對注釋、英文單字、數學公式...,並且利用一些他們從來沒嘗試過的、實驗性質的事情,讓他們動手去學習、進行思考,比起老師只是告訴他們,還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符合間建構主義中所提到的,透過「親自直接參與」的方法去完成學習過程,他們由「實踐中學習」,而非依賴別人「告訴他們」會發生什麼事。而身為老師除了觀察學習過程之外,也須要在活動期間引導他們,並用難題刺激起他們,使他們能理性思考。
根據國、高中老師的教學經驗,可以發現,老師會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的性質去做課程內容調整,並不是ㄧ昧的強迫學生學習,而是透過學生有興趣想學習的內容,來吸引學生專注學習,達成更良好的學習成效,並且也會適當融合學校的活動,或是製作大學備審資料,是學生會需要用到、能親身體驗、嘗試的,所以更能融會貫通、專注學習,符合人本主義中,羅傑斯所提出的學習理論「人皆有其天賦的學習潛力」、「教材有意義且符合學生目的者才會產生學習」、「在較少威脅的環境下才會有效學習」、「主動自發全心投入的學習才會產生良好效果」、「自評學習成果可以養成學生獨立思維與創造力」,根據學生有所興趣的學習內容,為學生做調整,結合時事、學校活動,使他們能親身去感受。
總結:
結合學生與老師的訪談內容可以得知,學生想要學習的其實是將來可能會用到知識,而老師則是盡可能地傳授知識、結合時事,符合學生親身體驗的感受,讓學生更專注於課業上,不過難免有比較枯燥乏味、較不貼近生活的理論課程,但這些課程終究是很重要的,因此老師更藉由與其他科目或是學校活動的配合,可能是藉由美術科來使學生放鬆課業壓力,或是互相運用專業課目來達成教學活動。
四、丁于荏 :
日期時間:107年11月29 日(星期四)9時15分至10 時 00 分
實地學習學校:鹿港國中一年十八班
實地學習項目:
▄訪談中學教師 □訪談中學學生 ▄課室觀察 □補救教學(課業輔導) □其他: 準備活動:▄拜會機構相關人員
□場地探查 ▄訪談大綱準備 □教案/教材準備 □其他:
實地學習內容與心得、反思
一、觀課心得 這次是我第一次觀課,走進校園裡時聞到一股青春洋溢的氣息,很久沒有在這麼活潑的環境待著。九點十分預備鐘聲響起了,學生立刻回到位置上就坐,就國中生來說,能這麼有秩序讓我很驚訝。待到正式鐘聲響起時,班長喊起立敬禮,我也跟著做,彷彿回到了國中時期。建志老師開始講課了,同學們都很踴躍地回答問題,老師任教的科別是歷史,老師用許多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有趣且親近生活的例子讓摸不著也看不見的歷史變得生動又活潑,還記得我在中學時期最害怕的科目除了數學就是歷史了,一直覺得歷史很古板,資訊又太多我整個都背不起來,但高中我遇到良師,他用不同的方式教課,不再只是照本宣科或是告訴我哪裡會考記得要背起來,而是用舉例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讓全班理解因為時代背景而影響國家的政策及國家的文化,再加上自己做筆記統整歷史就變得不是這麼的可怕了,這次觀課我也有一樣的感覺,建志老師上課時讓我看見我高中老師的影子,用幽默的方式授課,學生也被逗得哈哈大笑,當然在班上肯定有些”活潑”的孩子,建志老師會依情況來小處罰學生,像是不停講話干擾上課秩序的學生,建志就會說:小老師!幫我扣三分!然後XX同學請起立,大概站個三分鐘再請他坐下,學生也就安靜了下來,覺得在班級的控管上分寸拿捏得很恰當而且也有相當的成效;建志也不是整堂課一直灌輸學生們知識,也會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用隨機叫號的方法抽問同學問題,這樣一來可以加深學生印象,也可以讓學生更專注在課堂上,如果同學答錯了那當然就是再罰站個三分鐘了。在課堂的尾聲建志老師怕學生接收太多資訊會消化不了,就請同學拿出填充式的講義,以輪流的方式回答填空題的答案,讓全班都能一起完成題目,也達到複習這堂課所教到的重點的目的。 這次觀課讓我學到很多,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用幽默的方式教課,如何掌管班級的秩序,如何去幫助學生複習本堂課所教到的重點內容,這些都是我未來會遇到的問題,有了這次的觀課體驗讓我更體會到,當老師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果看到孩子們聽課時爽朗的笑聲及認真的背影就讓我有更堅定的信念想當一個好老師。
二、訪談內容
Q: 讓你當走上老師這條路的契機是什麼,又為什麼選歷史呢?
A: 在十幾年前的一次偶然機會之下,有朋友詢問我要不要來高職進修部教書。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順利考上了某高職進修部並且擔任導師職務。一開始的心態是:「原來講故事也能賺錢!」但是過程中,漸漸發現了授課以外、擔任導師的樂趣以及重責,第一次發現原來可以幫助、陪伴這麼多個孩子是多麼棒的人生。鄙人找到了上天賦與自己的使命與職責,不只是教導與陪伴,贏得這些孩子的信任更是生涯至高無上的榮耀!
Q: 在當老師的這條路上遇到了什麼困難?
A: 基本上所有教職人員會遇到的問題,鄙人都已經遭遇過了,諸如:招生不足或照顧不足、授課太無趣或離題太遠、管教太嚴格或太放任學生。教學生涯其實就是不斷修正、調整自己教學方法的漫長旅程,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因為面對的是「人」。只能想盡辦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以及班級經營方法。
Q: 當老師的這段期間哪件事讓你最印象深刻?
A: :印象最深刻就是每次要離開原任教學校的時刻,那一份又一份來自學生的不捨與抱怨!甚至還會有學生在自己離開後的教師節,依舊持續寫賀卡來。原本以為豐富的經驗,可以幫助自己渡過心中的不忍與遺憾;然而,他們的國中生涯一生只有一次,自己卻總是一次又一次地缺席這些孩子的學習歷程。
未來,我希望能透過與校方的溝通,盡量讓自己的任教班級能持續授課直到畢業,陪伴他們共同面對會考挑戰,不再有那種「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遺憾! 與建志老師訪談的過程非常融洽,其實平時就跟建志老師是好朋友,他也常常與我們分享他的授課經驗,常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不過在笑聲背後,我們也學到很多,看來要當上一位教師並不是容易的事,要當一個好老師,更是不容易,希望我也能體會到建志老師所說的:在教師節收到學生的賀卡,或是畢業後的學生回來看看我,相信那時我的內心肯定會無比彭湃,這次的訪談結束後,讓我更有堅定的新想要成為一個好老師。
五、林嘉程 :
觀課心得 : 原來不認真的是老師
「我發現我不會教書了…」這是我在觀課結束之後,整個課程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教學現場,我常感受到的是學習落差兩極化帶來教學上的困難,學習程度最落後的一群在「學得無助感」中掙扎著,學習程度領先的一群則常覺得學習是一件無趣的事情。這兩群實為「同學」,但從不一「同」「學」習。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想從教室逃走。對於一個想要維持「落差天平」的現場教師,也經常有「教」得無助感的不平之鳴。
我本身是名任教於大里區某校的國一的生物代課老師,因為孩子的學習落後程度深不可測,會讓我不時在心中大喊:「Oh my God!」。我以為「熟能生巧」就會是彌平落差的救命丹,把生物成績「後百分之五」的孩子們召集起來,利用課間活動與午休時間進行練習。但隨著時間流逝,卻未見成效。原來,我們要對抗的不只是「生物病魔」還有存在在孩子心中多年的「抗拒心魔」。如何個個擊破?這是個棘手的課題!
在重建學習信心方面,對我來說總是一大難題。雖知要從班級經營下手,卻總是無法好好實行。營造一個分組競爭又相互合作的氣氛,是在我這次觀課中所學習到的。授課老師在班級上進行分組教學,在各小組中建立了「師徒制」,由學習程度高的孩子主動擔任起小老師的角色,協助學習程度較差的同儕,呼應「學習金字塔」與「合作學習」概念。小組競爭的「pk賽」設計則激發為小組成就努力的榮譽心,同時也驗收孩子對於問題理解的程度。搭配小組獎勵設計,讓小組成員凝聚共同努力目標,一個充滿主動、互助的學習氣氛儼然形成。
授課的譚老師的「潛在課程」影響甚著。鼓勵每一個上台接受挑戰的學生,給他們「勇氣加分」,即便他們在這一次的上台,沒有辦法完成任務,也不會覺得自己被否認了。「你們覺得呢?」、「還有別的想法嗎?」代替「你錯了!」老師在教室裡的以正向語言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你已經快接近答案了。」這樣的說法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機會「學會」的。
營造了這樣的學習氣氛下,學生們都勇於上台,便有機會讓自己檢視自己學會的程度,也可以讓老師發現學生學習的程度。學生不會再只是教室裡的「客人」!
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等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上場了。「只注重課程的包裝,忽略了從學生的學習動機下手…」第一次議課時,譚老師給了我第一次的打擊。「生物的目的是在於陶冶科學素養,而不是塑造學生成為解題工具…」當我想要以「心智圖」統整單元概念,譚老師認為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頓時,我慌了!「難道我還要從最原始的基本常識開始教起嗎?」我預計在教學活動流程的安排上,以理解「基本功」為優先,再進入解決課本習題的包裝題目。「我一向都是這麼教的啊。」我對教學活動的共同設計者說。
「一定是這樣嗎?」譚老師在議課時的提問不斷縈繞腦海。原來,「習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為「習以為常」於是「將錯就錯」而不自知。原來,在我的教學中,偏重計算結果而缺乏問題理解,即便反覆精熟學習,學生仍然在每一次的測驗中敗下陣來。
原來,「先趕進度,再用考試複習」是「不智之舉」!從兒童發展來看學習,具體運思期進入到形式運思期是存在著個別差異,但曾幾何時,為了齊一教學進度,我們忽略掉了差異。於是「這孩子就是不認真。」這樣的評論從未消失在老師的口中。沒想到,「不認真」的是老師。
「會的,都會了!」譚老師的提醒讓我重新歸零,
於是,我與一銅觀課的同學們重新修正了教學內容,不再以「小考填充」檢驗舊經驗,而是以故事情境為包裝的「所羅王的考驗」引起學習動機。透過「翻轉教育」解決情境問題,檢視學生對於「實驗操作」與「學習目標」概念的熟悉程度。這是回應了譚老師所建議的「具體操作」。而孩子們上台發表解題歷程時,的確讓我們看見了孩子們的迷思。
譚老師邀請學生們發現迷思,並藉由學生們的分享澄清迷思概念,而不是由老師直接在台上指出錯誤,然後講述正確答案。孩子們似乎「懂」了!
教學現場要解決的往往不只是學習落差,但在這個班級的上課教師卻還必須要先深呼吸再加默禱,才能鼓起勇氣踏進教室,不時還要承受孩子對權威的挑戰,承受孩子之間莫名興起的衝突。有效的「學習」在這個班級裡顯得更加的困難。
這次的亮點學習歷程雖打破了我的教學慣例,減損了我的教學自信,但卻也檢視了自己教學的盲點。我很高興我在此次觀課中,教學思維有了改變。
六、鄭欣瑜 :
访谈老师:中学历史/社科老师
Q1:请问老师您的教学理念?
近二十年来的最大的教育体会,就是教育是人格的根本。一个教育贫乏或者欠缺的人,是不可能建构完整的人格。其中还有人格的养成过程,是各种作为社会人的素质,比如从做好一个人(个体),才有资格和其他人共同组成社会。当中贯彻成为一国之民,成为合格公民。也只有成为有素质的公民,才能关心时局,参与和监督政府,进而塑造有希望的国家和社会。
Q2:请问老师您有班级经营(当班导师)的经验吗?若有,请分享班级经营的相关经验?
在刚入行的前几年有过当班导师的经验,但是近十多年都没有了,全职教历史和社科。
由于是非班导师,每个星期和每一班的同学接触时间都是有限的缘分。个别级别每周有些是两节课,合计才七十分钟,有些则是三节,合计也不过是一百零五分钟而已。在这些有限的时数里,除了要根据教学计划完成进度,有时还要布置随堂活动(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等),所以有效的班级经营是很需要的。
每年开学老师都会把今年的教学方向、目标和要求,向同学说明。比如对于初中三统考班的学生,一是完成初三课程内容,二是复习初中三年基本知识,三是掌握统考答题方式,四是应时完成作业,五是在针对某些课程进行延伸教学活动。又如对于高中二的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历史教学,就是掌握老师国和邻国历史与当今发展为主轴。惟有先让学生了解了教学方向和目标,就是班级经营的第一步。接下来,一整个学年就是师生间的磨合期。师生间要不断的调整步伐,才能让教学相长。
Q3:请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曾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这门科目兴趣养成。尤其是部分学生会把历史教育当作不合时宜的学科看待。所以在授课时,老师会尽量让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通过语境、文字资料、声音视觉效果的交叉运用,让他们与历史事件和人物重逢。这里面除了重构历史故事性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学科给现代人带来的思考。老师一直认为,若历史教育若只有其故事的趣味性,将大大削弱这门学问的真实教育用途。所以,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史论结合,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才是这门学问的至高意义。
Q4:老师目前主要负责的班级为高中生还是初中生(或两者都有)?面对高初中不同班级时,老师的教学方式在哪方面会有所变化呢?
初中是以知识建构为导向,而到了高中则以知识为基础,更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用具上,随着e时代的进步,除了白板和ppt外,现在配合smart tv的使用,还有各种教学apps的配合,都是给教学方式加分的工具。
參、小組讀書會(小組成員之工作分工)及會議紀錄
小組分工:
一、
蔡孟璠:帶領討論,紀錄統整者
二、呂慈宸 :參與討論,自行紀錄。
三、徐葳:參與討論,自行紀錄。
四、丁于荏:參與討論,自行紀錄。
五、林嘉程:參與討論,自行紀錄。
六、鄭欣瑜:參與討論,自行紀錄。
會議記錄:
第六組第一次讀書會議紀錄
書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組長:蔡孟璠 組員:呂慈宸、徐葳、丁于荏、林嘉程、鄭欣瑜。
時 間:
10 24日 (星期三)
17:30-18:10
地 點:人文大樓 H105
出席人員:蔡孟璠、呂慈宸、丁于荏、林嘉程、鄭欣瑜。
主題與閱讀內容:
前三章重點內容 ( 1.人子與貓的孩子2. 他沒有家了 3.必須過動 )
會議記錄統整者:蔡孟璠
會議前:
一、 討論讀書會議將如何進行:
1.為了不讓記錄者忙著低頭記錄文字而無法全心參與到談話內容,讀書會時都先專心聆聽同學們的分享,並互相交流意見,會議記錄採讀書會完每位同學提供當天自己所談論的內容,最後由組長統整。
2. 每次開會前讀完指定的章節( 本書總共九章加後記,下次開會前需讀完第四章到第六章)。
3. 預計下兩次的會議時間為 11 / 21 (三) 17:30-18:10
和 12/12 (三) 17:30-18:10 。
二、 討論進行方式:
1. 每次會議討論內容為 :
。提供書本重要內容
。討論主題所提出之問題
。教育心理學觀點省思
同學們依以上討論內容依序發表各自的想法,當中可以互相分享相關經驗故事或意見,最後針對提出問題做回應及總結。
會議中:
一、書本前三章的重要內容
孟璠 : 在第二章第五十五頁中提到:有些小孩的品行不壞,只是不喜歡碰書,排名居後了些,師長很容易給這種小孩貼上負面的標籤;相反地,有些小孩的身心已經明顯出了狀況,但他的成績仍維持在高度的水準,師長也會片面地誤信這小孩的發展猶在正軌上,這幾句話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讓我不經想起,曾看過北一女生跳樓自殺的新聞,或是種種令人惋惜的類似報導,明明是生育養育孩子的父母,卻看不見孩子的心,其實在讀這本書以前,我本來就有時會因為看見他人的遭遇而突然想,慶幸自己是個心理還算健康的人,也告訴過自己的弟弟,成績不代表一切,是一個善良不學壞的人更加重要,我們的教育是否應該將孩子從小的人格發展就擺在更前頭,而不是成績, 這些沉重的故事讓我領悟到在光鮮亮麗或是名譽的外表下,往往藏著他人意想不到的內心和過往,
所以永遠不要用片面上的觀點去定義他人甚至傷害到他人。
慈宸 : 紀伯倫曾說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但是究竟有多少父母願意承認孩子是自主的個體,而不是父母希望的寄託也不是拿來炫耀和比較的物品,許多父母以以愛之名為由過度的牽制孩子裹著糖衣的苦藥,對孩子是多麼沉重的負擔。
看完前三篇文章,我覺得心情很沉重,思考了許多,我覺得自己是個很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爸爸媽媽沒有因為我的成績不理想而打過我,也不會過度的強制我,反而常常給我灌輸正向的觀念,以至於我有個健康正向的思想,爸爸媽媽最常提醒我的就是,有顆善良的心和有好的品德是最重要的,也常提醒我做人要正直,人格發展是一切基礎,我們應該更重視孩子的品格優先,是由內而外,而不是一昧的包裝,而內在卻是腐朽,我知道父母都是愛著孩子的,希望孩子能有好品格也有好成就,但也不防聽聽孩子的想法,聽聽孩子的心聲,去了解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做個開明的父母親。
于荏 :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只是有著那一丁點的虛榮心而對自己的孩子太過苛求,人類就是愛比較的動物,常常覺得自家孩子輸了鄰居或是同事朋友的孩子而感到不悅,甚至對自己孩子的要求更加嚴厲,這樣孩子豈不是被拿來當作炫耀的工具嗎?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大的壓力,就如第一章所提到的,眼鏡仔已經拿到中上等級的成績,他媽媽卻依然對他又打又罵,如果他的父母少去跟別人家孩子比較,願意看看眼鏡仔的優秀之處,其實這個家會充滿愛充滿溫暖,而不是一個親生孩子比不過幾隻小貓的狀況。
徐葳 : 綜合前三章的故事來看,隱約可以知道其實,父母要求孩子讀書,一方面是為孩子好,但或許在這個好字裡頭,佔了一些家長們的虛榮心,在現實生活中,時常聽到很多家長,總是向別的家長誇耀自己的小孩有多強多會讀書,但私底下對小孩的說法確是:「誰誰都能,為什麼你卻不能和他一樣。」當然小孩也是會有自己的壓力,看見自己努力過後成績不理想,回家還要被父母斥責,那是多麼大的挫折。
欣瑜 : 頭三章以三位孩子——眼鏡仔、陳小乖和若娃為中心的故事。此書以作者,也就是故事中的家教老師和孩子們接觸,在輔導他們的課業的過程中經由和孩子、父母交談中獲得的故事,主要以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話相處顯現出他們的家庭教育情況,是如何對孩子的性格、課業學習成績等產生影響的。我覺得第一個故事中的眼鏡仔的父母基於社會上的眼光和普遍認知,加上虛榮心作祟,父母對眼鏡仔施加了過多的壓力,導致後者的學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眼鏡仔的父母經常對他實施體罰,造就了眼鏡仔極度不自信、消極的性格。
第二個故事中的陳小乖家裡富裕,但其家庭成員間關係十分複雜,陳小乖因為內心非常空虛而習慣用金錢武裝自己,在外人眼中他可能是個愛慕虛榮的小孩,但這些缺點都被他優良的學習成績給覆蓋住了,很少有人能真正察覺陳小乖的問題。另外,他的學習動機很大部分來自於他的母親,從這則故事可看出一個孩子的學習動機很多時候是為了獲得長輩的認同、誇獎等而產生的,所以當這個動機被奪走後,他的學習動力也就消失了,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第三則故事也是一個相似的故事,若娃的母親因為兒子早夭,對若娃產生相當大的保護欲,這一點包括干涉女兒的社交領域,過度的溺愛導致若娃成為一個對學習不感興趣,且自願成為過動兒童去陪伴母親——雖然她可能不是。
台灣學生課業之繁重,競爭如此激烈是我所無法想像的。馬來西亞和台灣的教育比較像的應該是補習文化罷了,像是晚自習、補救教學之類的是完全不會有的,所以我很佩服故事中那些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學習的孩子,我也感到慶幸和感激自己的父母從小對我的學習沒有施加太多壓力。畢竟“學生”不過是一個人漫長人生中的其中一段路罷了,成績或許很重要,但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一切。
嘉程 : 271頁分享著10個不同的故事,有些讓人沉吟有些讓人鼻酸。10個不同的家庭,有的孩子的畏懼責備與犯錯,渴望著來自家長的關愛,面對考試時過往的陰影讓他們難以跨越內心的恐懼導致沒有辦法好好發揮,之後又陷入的被責備的惡性循環;有的孩子最後跟家裡溝通的管道只剩下金錢與敷衍;有的孩子順著家長的要求演戲,只為了尋求自認不是“虎媽”的霸道母親賞賜一點點的溫暖;有的孩子無法公開出櫃去擇其所愛,在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異樣眼光與家長的不理解中夾縫生存;有的孩子走出了新的路得到解脫;有的最後只能自我放逐,任由家長操控如懸絲偶了無聲息……以前閱讀歷史與國文典籍時,我常常問自己:“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社會風氣益發父權,有多少人以孝道之名行感情勒索之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否需要重新定義與修改?”,答案顯而易見卻又無法啟齒
。
身邊總有想要傷害我們的人,也有愛我們的人,我們無法阻止別人對我們的傷害,但我們可以學習去愛,不要把那些傷痕傳下去。若有一天為人父母或是步入教育體系時,願有更多的人能夠去愛其他人一起去改變那些不合理的框架,讓悲劇不要在上演,笑容可以留在那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上。
二、教育心理學觀點省思
孟璠 : 艾里克森的社會發展理論,也稱心理社會期發展理論,在該理論所指的人生全程八個時期中,自出生到青年期的前二十年間,就占了五個時期,這說明早期發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從小到大學畢業出社會後之前的心理發展該有多重要,而這之間一直不斷在接觸的就是教育,每個時期的發展危機我們能否透過教育幫助帶領孩子度過,而不是更加施壓讓孩子更有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出現,書中第一章的打罵教學造就了孩子明明有能力學習卻因為缺乏自信心而作答有了陰影才導致考試成效不佳,就是很好的例子。
慈宸 : 在艾瑞克森理論的教育應用中,父母離婚後,父母的許多改變,也會干擾孩子生活,當孩子最需要接受關懷支持的時候,卻必須要離開雙親的一方,離開原本相處的鄰里或學校的友誼關係,而單親的父或母又無暇與之共處,陪其成長,孩子在成長歷程中,面對家庭型態的轉變、快速的社會變遷、高離婚率及受虐危機,影響其社會化充滿重重難題,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度過此類難關,順利完成其人格與心理社會發展,在書中第三章就有提到陳小乖因為家庭的漠不關心,常常以揮霍金錢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但他其實是非常渴望家庭的,其中故事就是以家庭為例子。
于荏 :
馬洛斯的學習理論提到,不能強制孩子學習,如果今天孩子不願意學習那些既有古板的科目,應該要鼓勵她而不是斥責他,或是可以引導他找到他自己有所興趣的事物,擁有一技之長,在這個社會中依然不會被淘汰。
徐葳 : 美國人本主義的會章曾提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尊重每個人的價值,支持採用不同的取向做心理問題研究,毫無偏見的接納不同方法和對各方面作為的不同解釋。...」家長和小孩之間應該保持者互相尊重的關係,而不是一昧的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應該照著自己的意思來行動。
欣瑜 :
在眼鏡仔的故事中,我們可見書中的作者,也就是故事中的家教老師,她採用了教育心理學中的強化原則,她告訴眼鏡仔她不會對他實施體罰,希望他可以更有自信地學習,這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學習理論中負強化的一種方式。但當眼鏡仔的母親在此同時因為眼鏡仔學習成果不佳而給予懲罰,在負強化和懲罰同時作用於同一個孩子身上時,對他的心理健康和學習方面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在我看來,眼鏡仔在學習方面比起負強化和懲罰,他更需要來自父母給予的正強化物,我覺得像眼鏡仔這樣的案例,給予獎賞與肯定,讓他產生自信心,並督促他繼續努力學習,這樣的方法想必會比懲罰更有效吧。
另外,雖說正負強化與體罰等皆是教育的其中一個手段,但這些再怎麼說都是讓學生依靠外力在推動他們的學習,一旦這些媒介消失,會不會對學生的學習力造成影響?師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發自內心去學習會不會比依靠媒介刺激他們學習更有效?
嘉程 :
以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教師可以通過向遵守課堂規則的學生進行表揚、頒星、等各種有系統的獎勵,來改善學生的行為。獎勵對於行為改變具有明顯的效果,但表揚和其他獎勵恐破壞學生的內部動機。孩子們的演戲,迎合了父母親的期望與祈雨,其因爲的是得到霸道父母賞賜那一點點的溫暖與鼓勵。而父母們的以愛之名,使孩子內心的壓力就有多麼的巨大。家長們不免自我懷疑,我是以高高在上的「父母」角色,壓著孩子嗎?
有著這樣的懷疑,每當我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便開始有罪惡感,我在心中想,我在欺負孩子嗎?但是不處理,心中總有個疙瘩,孩子這樣做是對的嗎?他的態度如此,我應該要糾正嗎?
於是,教師最重要的"原則"變得沒辦法拿捏,"心中的那把尺"好像是伸縮的一樣,沒一個標準。
三、提出問題
孟璠 : 作者不斷徘徊於觀察者與介入者,批判者與自省者的兩端,如果在輔導學生中家長事後想要知道學生想保密的談話內容,身為一位在家長和學生間的中介者,已經不是單方面的教導關係
了,該如何處理才是最恰當的方式?
慈宸 : 就以一名家庭教師而言,會比一般教師了解到孩子真實的家庭狀況機率還高,就像書中的家庭教師,看到了許多父母和孩子的相處狀況,如果看到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非常不適當時(像是眼鏡仔那樣,媽媽叫老師錯就打下去),教師該如何勸阻家長又該如何幫助這孩子呢?
于荏 :
在台灣社會,以現在的社會風氣來說,依然被<唯有讀書高>而框架住了,假設在教育現場,即使我們的改變微不足道,但如果有這麼一點的可能,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種風氣呢?
徐葳 : 在東方教育中父母總是有個思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能在成績上有一定水準,因此我們從小就要去補習班,在現今的社會中,要如何兼顧孩子的歡笑與父母的期望呢?
欣瑜 : 有關孩子的學習動力來源,當孩子獲取知識,努力學習的目標不再,當他們不需要努力,也能確保未來生活衣食無憂的時候,“學習”還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嗎?
一些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經常會使用體罰,原因可能有很多,大多數是當孩子品格不端正或是成績退步時使用,其成效和零體罰相比,哪一個會比較有效呢?亦或是雙管齊下會比較有成效?
此書讓我們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巨大影響力,作為家教的作者能幫助的地方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有時是無能為力的,這也許是因為家教和孩子的父母之間存在著僱傭關係。當我們作為一名老師在學校和學生接觸時,在碰到情況酷似以上三則故事的孩子時,能如何幫助這些孩子?
嘉程 :
在亞洲填鴨式教育的風氣下,許多家長擔憂自己的孩子會輸人一等,或是追求著這社會所定義的成功,盲目地追求著些華麗標籤的同時,忘了每個人有他的獨特性,並不能用同一套方式對待,需要應材施教外,也傷了最親近與最愛的人。若有一天成為為人父母或是步入教育體系的我們,該如何讓上一代所發生的悲劇不要在上演,讓笑容可以留在那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上?
研讀之活動照片
第六組第二次讀書會議紀錄
書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組長:蔡孟璠 組員:呂慈宸、徐葳、丁于荏、林嘉程、鄭欣瑜。
時 間: 11 月 21日
(星期三) 17:30-18:10
地 點:人文大樓 H105
出席人員:蔡孟璠、呂慈宸、徐葳、林嘉程、鄭欣瑜。
主題與閱讀內容: 四至六章重點內容 ( 4.私的迷思 5. 一脈不相承 6.天賦 )
會議記錄統整者:蔡孟璠
會議前:
二、 讀書會議進行方式:
1.為了不讓記錄者忙著低頭記錄文字而無法全心參與到談話內容,讀書會時都先專心聆聽同學們的分享,並互相交流意見,會議記錄採讀書會完每位同學提供當天自己所談論的內容,最後由組長統整。
2. 下次開會前需讀完第七章到第九章與後記。
3. 原預計下一次的會議時間為 12/12 (三) 17:30-18:10,延後為12/19(三) 17:30-18:10。
二、 討論進行方式:
1. 每次會議討論內容為 :
。提供書本重要內容
。討論主題所提出之問題
。教育心理學觀點省思
同學們依以上討論內容依序發表各自的想法,當中可以互相分享相關經驗故事或意見,最後針對提出問題做回應及總結。
會議中:
一、書本四至六章的重要內容
孟璠 : 其實越看越多章節,心情也跟著越來越複雜及沉重,因為書本裡面、每個章節的結束,作者並不會告訴我們問題的所在,或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帶我們進入一個殘虐的教育情境當中,而書本後的讀者要懂得自行反思,從活生生的案例中學會警惕及省思,像是故事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學業過度關心,或是漠不關心,我想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一定都是其中一種,或是介於中間,適量的關心真的才不會造成孩子身心靈上的不健全嗎?是我們值得思索的一點。
慈宸 : 「不要幻想你可以在家教這一快,實現多少教育的價值。認清真相吧!家教這職業的老闆是誰?你以為是學生嗎?才不是,是家長。縱然你說,接受服務的對象是小孩,那又如何?小孩會給你薪水嗎?並不會。既然如此,有權利決定服務內容的人,永遠是家長,讓家長滿意,永遠是第一順位,若家長和學生的想法有了衝突,還是家長優先。你了不起就是做到減少對學生的影響與傷害。不要去挑戰家長的想法,他隨時可以叫你走人,再找一個聽話的老師來教,事情只會變得更糟。」這是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讀了許多小章節,你會為那些孩子忿忿不平,會同情那些孩子,也會假設如果我是書中的家庭教師,我要如何幫助那些孩子,但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于荏 : 前三章有提到家長容易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此次閱讀的三個章節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四章:私的迷思。第四章裡的媽媽因為不懂得怎麼教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兼了好幾分零工從早到晚努力工作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私校或許管理嚴格、師資優異使學生成績較其他學校水準高,但媽媽似乎忘了,在學校除了功課,人際關係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私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普遍優渥當孩子身邊朋友都很有錢,而他們去逛街時,隨手買一瓶星巴克,而你孩子卻可能連一個星期零用錢都擠不出來,該怎麼辦呢?
徐葳 : 在觀看完這三章後可以歸納出一些共通點,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孩子希望不讓父母難過而寧願委屈自己,和自古以來重男輕語的觀念,但值得慶幸的是在這三章故事中能有不同心態上的轉變,最讓我醒悟的一句話是,「教育的存在,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數,教育是要讓每個孩子的天賦都能,伸展到極限,並且尊重他最終的成果。」
欣瑜 : 這三個故事中的孩子:巧藝、茉莉、紀小弟。這三家的父母對孩子的學業都有所要求。巧藝的父母認為自己的低學歷為其經濟水平高低的決定因素之一,因此執意送孩子去私校,卻不知巧藝為了維持其校內人際關係而煩惱不斷。我覺得在故事中對公私立學校資源水平的偏見也許是原因之一。在我看來,只要足夠努力,即使是學習資源較少的地方,亦可以有其他方式完成自己學業。巧藝的父母覺得必須要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但沒想過孩子在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社交關係,由於經濟水平有所差距,因此導致巧藝疲於維持其人際關係,花在此方面的時間也許會多於學習,反而是弄巧反拙了。茉莉則是個受華人家庭傳統觀念束縛的孩子,父母重男輕女,不喜歡女子學業成就過高。茉莉為了達成母親的願望,如其所願考上了媽媽喜歡的學校,甚至最後放棄了自己的出國進修的機會,和一個不愛的人結婚生子。茉莉從小到大幾乎不怎麼反抗母親的決定,一直到她的女兒小葉出世後才有所轉變。小葉對繪畫有天賦而非對醫學有興趣,但茉莉的母親卻執意要她逼迫小葉讀醫,去專精她所不喜歡的學科,最後導緻小葉為了使母親滿意而作弊。作弊是不好的行為,但小葉的作弊理由卻著實讓我生不起氣來,她只是個孩子,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想讓母親開心,只能出此下策。紀小弟在家中經常被母親拿來和姐姐比較,紀母希望紀小弟的成績能夠和姐姐一樣好,因此採用和姐姐相同的學習模式,最後卻導致紀小弟的強烈反彈。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有不同的性格、習慣、學習方式自然也會不一樣。紀母把弟弟當成姐姐,對其有著同樣的高度要求,姐姐能完成,但弟弟不能,孩子擅長的科目不全都是一樣的,紀母如此做法,只會加深紀小弟對姐姐、對母親的怨懟和不滿,導致其喪失學習的動力。
嘉程 : 不少父母乾脆打從國中開始就打定主意把孩子送進私立中學。根據統計,這十五年來,國中總人數降了二十萬人,但就讀私中的人數卻增加了一萬人,大約每一百個國中生就有十二人就讀私中。在說變就變的教改過程中,父母乾脆讓孩子接受「六年一貫無縫接軌」的私中教育,為大學全力衝刺;而現在社會亂象橫生,孩子又處在叛逆期,私中勤教嚴管的模式,才能安父母的心。家長把孩子送到私校,在小學階段,多半是為了「放」,讓孩子在實驗學校的環境裡,有更多元自由的學習與探索。然而,到了中學,很多家長則是為了「收」,因為私中為了追求漂亮的升學表現,比起公校,私校有更嚴謹的教學、老師們更願意被要求,也會更有系統幫助孩子為升學做充分的準備。這意味著,在私中讀書,課程相當繁重,大小考試更多,壓力巨大。然而,即使父母一心想要孩子念私中,孩子真的就能適應良好嗎? 中學的孩子最容易受同儕的影響,此時期最怕受到同儕不良的影響而學壞,特別是喜歡標新立異又熱愛社交的孩子,從一開始就要謹慎防範他接觸到不良的朋友。學生家庭背景相對單純且整齊的私校,當然是最好的防線。
三、 教育心理學觀點省思
孟璠 : 我們將來除了身為教師,也可能成為父母,我們該如何看重家庭對子女成長的影響,不論是家庭與學校教育長期以來都忽略教養的重要性,為什麼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對孩子的影響那麼深刻,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言,無論科學如何進步,家庭永遠是兒童成長的最好地方,原因是只有家庭才能同時給予兒童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基本需求的滿足。
慈宸 : 你無力去改變什麼,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發展的深源,你無法踏入家庭這塊,這句話是非常真實的,你只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即使內心是無比的無奈與針扎。
于荏 : 學生的自我觀念的結構中,同儕關係也是與學業成就有關係的,幸好故事中的巧藝學業成就不差,價值觀也沒有太扭曲,不過換做其他人呢?價值觀會不會被扭曲?會不會為了跟其他同學有一樣的經濟能力而選擇走偏路呢?這是家長跟教師都要注意到的,而如果今天在教育現場出現了這樣的孩子,我們應該要進力的去輔導他,讓孩子的價值觀回到正軌。
徐葳 : 人本主義-羅杰斯所提到,自由為學習的基礎原則,因而我們應當讓孩子自由發展,人皆有其天賦的學習潛力,像是書中故事時常述說,孩子一旦不如父母預期,父母便更加嚴厲的要求,行程有條件的愛。
欣瑜 : 我覺得紀母對紀小弟採取的學習模式似乎有所欠缺考量。通過縮減紀小弟的打籃球時間,增加其學習時間,使紀小弟的學習壓力增大,且對學習越發反感,原本就所剩不多的學習動機被紀母親手磨滅了,導致紀小弟對自己自暴自棄,最後破罐破摔地和紀母吵架。我覺得要正確地培養一個孩子的學習動機,利用“比較”引發“競爭”這一點並不是個很好的辦法,而且對像還是自己的手足。雖然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天秤上進行比較是很多父母都有的通病,但我覺得這一點對孩子的學習情況是會受影響的。
嘉程 : 「無力」,用教育心理學的話語來說就是「習得無助感」,一種不管自己怎麼做都不太能夠改變現狀的感覺。例如,你可能發現書裡面這些青少年,經常都是奮力的想要和家人溝通,卻又很無力,因為自己講的話家人都聽不見,有的時候他們可能都習慣不說了、不講了,反正就是這樣了,逆來順受,然後這些東西再形成生理和心理上症狀。事實上,我並不覺得有什麼管教的方式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不過不論是網路或者是生活當中,我們看到的那些很離譜的管教,或許都是大人內心當中某個黑暗的地雷被踩爆了。當大人能夠面對自己內心當中的地雷,他也比較能夠面對自己的孩子。
三、提出問題
孟璠 : 當我們在學校遇到因家庭中父母施加過多壓力在身上的學生,導致學生壓力過大喪失學習動力,甚至是影響到人格的發展,我們該如何扮演一個幫助學生在學校與回家學習的心理狀態上達到一個平衡點的教師?
慈宸 : 如果我是書中的那位家庭教師,我該如何減少帶給孩子的傷害呢?
于荏 : 當父母無法教孩子的時候,為了孩子未來發展,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是對孩子好,到底是還是不好?公立學校真的不如私立學校嗎?如果是你,你會希望你的孩子讀哪種學校呢?
徐葳 : 其實做父母的難免對孩子期望很高,只是當父母的很多時候只是動動嘴巴罵罵孩子,可能卻從來沒有想過事情的緣由、幫助孩子一起解決,今天假設你的孩子,真的沒辦法達到你的要求,那麼你會選擇以哪些具體的方法幫助孩子?
欣瑜 : 在升學主義影響之下,許多孩子的父母越發重視孩子的成績表現,希望孩子的學習時間不斷延長,導致孩子學習壓力過度,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若是作為一名學校老師,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
嘉程 : 美國各個領域進入世界排名的大學幾乎都是私立大學如麻省理工、哈佛、耶魯、布朗、加州理工 和在波士頓一大票的私立文理或綜合大學如衛斯理, Tufts, Boston
College。究竟唸私校對孩童的發展比較好還是唸公校?
研讀之活動照片
第六組第三次讀書會議紀錄
書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組長:蔡孟璠 組員:呂慈宸、徐葳、丁于荏、林嘉程、鄭欣瑜。
時 間: 12 月 19日
(星期三) 17:30-18:10
人文大樓 H105
出席人員:蔡孟璠、呂慈宸、徐葳、丁于荏、林嘉程、鄭欣瑜。
主題與閱讀內容: 七至九章與後記重點內容 ( 7.衣櫃中的小劇場 8. 怪獸都聚在一起了 9.高材生的獨白 後記-莫失莫忘 )
會議記錄統整者:蔡孟璠
會議前:
四、 讀書會議進行方式:
1.為了不讓記錄者忙著低頭記錄文字而無法全心參與到談話內容,讀書會時都先專心聆聽同學們的分享,並互相交流意見,會議記錄採讀書會完每位同學提供當天自己所談論的內容,最後由組長統整。
2. 討論期末海報製作內容及方式。
二、 討論進行方式:
1.每次會議討論內容為 :
。提供書本重要內容
。討論主題所提出之問題
。教育心理學觀點省思
同學們依以上討論內容依序發表各自的想法,當中可以互相分享相關經驗故事或意見,最後針對提出問題做回應及總結。
會議中:
一、 書本七至九章及後記的重要內容
孟璠 : 書中第310頁有提到:考試的意義在於檢驗你的學習狀況,考好考不壞都是珍貴的資訊,目的是要我們清楚自己的知與不知,我想現代的父母與老師們應該很少會使用珍貴這個詞來形容學生的考師成績,假設我們的心態能調整成像說這句話的母親一般,用珍惜孩子每次的考試成績,無論好壞,比較分數低就只有責罵、羞辱的方式,這樣是否更能帶動孩子以珍惜每次考試機會的學習心態去努力向上。
慈宸 : 「我恨我的父母」這是一篇故事中的一位少年自白的開頭,讀到這篇文章的開頭,讓我驚訝不已,讓我非常好奇為何這孩子如此痛恨他的父母,讀完了這篇才知道,這位主角他的母親是直升機母親,過度於保護孩子,覺得孩子的周遭太多病毒了,想儘辦法隔絕一切的病毒,介入孩子的大大小小事,不只是成績,還有孩子的人際關係,交友狀況,這種被掌控的生活,壓著這位少年喘不過氣,他曾想割腕自殺,但是他卻沒有勇氣,我不敢想像如果我是那孩子,我是否天天以淚洗面,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又或者是像娃娃一樣任由父母掌控擺布,看完這本書讓我不經想起,曾經一位老師告訴我:「在整個錯誤的社會結構下,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于荏 : 前三章有提到家長容易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此次閱讀的三個章節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四章:私的迷思。第四章裡的媽媽因為不懂得怎麼教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兼了好幾分零工從早到晚努力工作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私校或許管理嚴格、師資優異使學生成績較其他學校水準高,但媽媽似乎忘了,在學校除了功課,人際關係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私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普遍優渥當孩子身邊朋友都很有錢,而他們去逛街時,隨手買一瓶星巴克,而你孩子卻可能連一個星期零用錢都擠不出來,該怎麼辦呢?
徐葳 :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控制,充斥在還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是拿捏的不當,可能造成孩子的反彈,如同地把個故事中所提到的直升機父母,雖然是為孩子好的出發點,希望能伴隨他成長,但在過程中不當的控制,導致孩子叛逆反彈,實在是得不償失。
欣瑜 : 第七個故事中綽號“賈寶玉”的孩子是一位同性戀。但其父母對孩子的性向無法接受因此強迫他和女生交往。從這個故事中可看出其父母的思想之保守。孩子的性向自出生起便是無法選擇的一件事情,就和左撇子、右撇子的慣用手問題一樣,是無法進行強硬更改的。因為賈寶玉的“與眾不同”因此其父母十分崩潰,導致家長與孩子雙方無法相互理解這一點我是感到不解的,也許是因為東亞社會風氣較為保守,導致老一輩的部分人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吧。第八個故事是用一位少年,漢偉的第一人稱視角敘述的故事,從其自我敘述中可看出其母親從他小學起在學校利用各種物質替他與同學老師打好關係,但其孩子玩鬧中受傷後也會用最為鋒利的話語斥責其同學、家長以及導師。我覺得其母親雖然是為孩子打抱不平,但也相對地將自己的孩子從交際圈中剝離了出來。從漢偉的母親角度來看,可發現其為典型的傳統女性,反對職業女性的存在,認為身為一位母親的義務為“保護”孩子,打造一個讓其家庭成員感到舒適的家。但在我看來,這位母親的想法過於偏激,對孩子也有極強的掌控欲,這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最後一個故事為作者的朋友之家庭故事,其母親自稱為開明民主的人,但實際上其“民主”之做法為像徵性地讓其孩子有發言機會,但最終仍是獨斷獨行地實施自己的想法,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盡可能堆到孩子麵前去,而且對孩子的興趣完全不給於關注,甚至認為那是無用的。其母親不斷地無限放大孩子的缺點,並且以強硬的態度要求其精進不擅長的科目。導致作者友人與其母親的矛盾日益增多,最終發生爭執。我覺得許多家長可能其出發點是好的,他們的確是愛著他們的孩子,希望能幫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平穩,但他們也忽略了對方是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年齡層,所認為的“好的事物”自然也會有所差異,在雙方的相互誤解之下,矛盾是很容易產生的。但只要父母肯耐心認真地傾聽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回應,想必會使雙發在生活與學習上變得更好吧。
嘉程 : 母親從小就不斷地培養主人翁數學能力,只因為他母親從小到大每科樣樣好,但唯獨數學這科,不論花多少精力,都沒有成效,於是因為數學這科,讓這位母親和台大擦身而過。等到主角對數學有極大成就、會自主要求學習數學時,母親並開始要求他的英文能力,因為母親認為英、數二科對台灣求學教育制度有強大的優勢性,所以便強力要求作者背單字、文法...等,但主角天生對英文並不擅長,無法達到母親要求,最後導火線終於被引爆...。這一個故事讓我想到自己,更也想到台灣教育制度。喔不,是亞洲的通病。從小,你我身旁的人的父母親應該有很大的機率會把小孩送到佳X美語、長X鹿美語...一堆哩哩摳摳的美語補習班吧,甚至小學就把小孩送到作文練習班,深怕他基測作文考不上所謂的"好學校"。
身邊親戚小孩或是兄弟姐妹成績表現優異,完了,比較不完,或是看到別人家小孩大學讀後段的學校,就用邪惡的字眼數落別人家的小孩,最後還不忘叮嚀自家孩子不要像別人這樣。可是...這個社會不是本來就"天生我才不有用"嗎?即便是家長,就連我們,常常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私立大學學生就是不讀書才會讀私立,就連版上常常也會有戰校的情況發生。有些長一輩的人會說:現在年輕人就是草莓族、對未來想法一點都沒有。可他們曾有想過,是否因為他們對孩子從小教育,不斷拿他人互相比較,導致小孩缺乏自信,而容易退卻變成所謂的"草莓族"?
套一句《童年會傷人》的話:童年並沒有離開,也沒有因為時間而消失,而是用另一種方式─繼續跟隨著你其實最近看到網路上似乎有一些再次討論這個話題的聲浪,我覺得很欣慰,希望這一種傷害幼小心靈的教育方式能夠漸漸地被淘汰掉,不讓我們這一代的傷痛,再繼續傳遞給下一代。
二、教育心理學觀點省思
孟璠 : 上述重點提到的考試的意義在於檢驗你的學習狀況,目的在於清楚自己的知與不知,這如同認知心理學中的 : 知之與否的知,為教學時能要求學生學到後設認知的地步,是重要的,但不是件容易的事,為教師者自己在教學生後設認知前,必得對所教之科目先有後設認知。
慈宸 : 父母有錯嗎?他們不愛孩子嗎?孩子有錯嗎?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有錯嗎?這本書有九篇故事,每一篇的結尾並沒有答案,也沒有暗示,但是作者只是描述了他的家教經歷,就把讀者帶進書中的情境中,這本書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讓我們凝視一個初衷,甚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于荏 : 學生的自我觀念的結構中,同儕關係也是與學業成就有關係的,幸好故事中的巧藝學業成就不差,價值觀也沒有太扭曲,不過換做其他人呢?價值觀會不會被扭曲?會不會為了跟其他同學有一樣的經濟能力而選擇走偏路呢?這是家長跟教師都要注意到的,而如果今天在教育現場出現了這樣的孩子,我們應該要進力的去輔導他,讓孩子的價值觀回到正軌
徐葳 : 根據存在主義中所提到的個人有絕對的自由、個人有選擇的權利、個人有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人有超越自我的淺力,但在第八漲故事中可以發現,故事主角的父母其實忽略了孩子的絕對自由,和選擇的權利,雖然說孩子尚未成年,對於父母來說沒有所謂隱私權,但父母限制孩子的交友權利,觀看通話紀錄、簡訊...等,甚至是強破孩子轉學,造成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
嘉程 : 孩子對母親「我愛你,那你愛我嗎?」如此沉痛的深問,讓人不禁震撼,這一份份的愛竟是這般不堪負荷而痛苦的,當過度的愛和寄託逐漸扭曲,成了一種控制,親子間純粹的幸福也終將被消磨殆盡。社會對於父母教養小孩的期待,給予父母一份無法推卸的責任;長久以來孝道的觀念流傳,也給了孩子絕對服從的義務,用愛將它們包裝以後,我們卻在互相傷害,雖然「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愛人是要慢慢學習的。人人都要念明星高中,人人都要成為醫生,他們堅信著教育可以讓人跨越階級的門檻;可以讓人得到名聲、財富和好日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過去科舉時代下的產物,而如今這樣的枷鎖仍框住整個社會,身在其中的我們便不自覺地成了犧牲品,反被人類制定的教育體制給操控並盲目的追求著。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使人更加聰慧,或是愚笨?
三、提出問題
孟璠 : 將來如面對學生一次次成績低弱又沒進步時的階段,身為老師或是家長的我們應該要如何調整自身的心態與情緒,不要成為自己心目中那種打罵教學的大人? 或是我們有什麼方式可以更加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以便改善學習成效?
慈宸 :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且個別的個體,身為一名教師,須顧及學生的心理發展,也需要顧及學生的家庭背景,如果在學生與家長意見有了衝突,作為一名老師該怎麼處理才妥當呢?
于荏 : 當父母無法教孩子的時候,為了孩子未來發展,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是對孩子好,到底是還是不好?公立學校真的不如私立學校嗎?如果是你,你會希望你的孩子讀哪種學校呢?
徐葳 : 對於為師之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狀況下,針對其中假設遇到名學生,資質不差,只是可能對於父母的管教有所不滿,身為學生與家長的中間橋樑,應該如何舒緩緊張氣氛?
欣瑜 : 在學校偶爾亦會遭遇如第八個故事中想法如此偏激的家長,故事中的老師被此教育現況磨滅了最後一絲教育熱誠而辭職。從前“尊師重道”的儒家思想在學生及家長心中日益薄弱,學生的素質一屆不如一屆,作為教師該如何面對此情況?
嘉程 : 隨著社會開放,強調兩性平等,以及近年少子化影響,為顧及學校招生,早期的純男校或純女校,如今大多改為男女合校,如台中市明德女中已改為明德中學、台北市靜修女中的國中部也有招生男生。目前只有新北市徐匯中學是國內完全招收國中男生的學校,女校數目則較多。許多父母屬意性別單一的學校,是覺得環境單純,也可避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談戀愛。男女合校或分校孰優孰劣,說法分歧至今尚難有定論。讓孩子念純男校或純女校好嗎?
研讀之活動照片
肆、教育心理學學習成果與心得回應 (附學生學習自我評量表)
一、蔡孟璠 :
上完這堂教育心理學的課我歸納整理我獲得了以下的技能:
˙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與論:探討教學與習歷程中有關的心理因素、關注教學與習情境中產生的問題...等等。
˙ 自律精神 : 養成預先研讀指定閱資料、預習當週進度章節的好習慣,思考課程內容主題並提出相關問題。
˙ 團隊合作:分組活動透過讀書會及課堂上小組討論 ,培養對教育想像分析與批判。
其中我認為最難得可貴的是每週預習的自律精神,大大提升了學習效果,在上課時也會因為有事先閱讀在課堂上的吸收就較有成就感,再也不是累積到考試前才背讀大量章節的臨時抱佛腳,希望我能把這項精神運用在任何科目的課業或是用心對待任何事物上,那我相信我從這堂課學習到的就不只是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而還培養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
呂慈宸 :
教育心理學這門課有別於其他課程,老師採取翻轉式教學,學生們必須要主動預習,老師也會以問答的方式進行這門課程,上課前的預習,讓我能更為自己負責,透過預習,也能依稀的了解老師上課的內容,如果真有不了解的部分,我會進行課後的複習,能感受到,老師希望我們不管修習哪一門課,都能有這種預習的好習慣,老師也安排了讀書計畫課程,讓大家分組討論,透過分工合作,從其他同學身上聽取不同的意見以及想法,透過溝通,更接近彼此,也讓我了解到到其他位同學身上的優點,都是我的不足以及值得我學習的地方,老師也安排了問題討論,希望同學閱讀過後,經由反思,與思考,提出不了解的部分,經由不同的組別,可以吸收到許多不同層面的答案與意見,可以感受到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互動性非常的強,透過這種互動性,也能增強自己的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這也都是未來成為一名老師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我將會吸收這門課所學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量,而加以運用在未來的路上。
三、徐葳 :
其實對於教育心理學這個部分,一開始蠻陌生的,但後來想想如果需要引導別人學習,確實是要先了解這一塊,雖然說一開始確實挫折感蠻重的,會覺得好像都是很相似的,或是我真的時常將心理學家和他們的理論搞混,明明先看過了,但還是記不得,在考完的當下,隱約就有回家再看一次,拿到了期中考卷看到錯誤的題目幾乎都是相似的,就覺得真得很不應該。
還好在期中考後有慢慢的漸入佳境,在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狀態下我是覺得很開心的,現在回想起來是愉悅的,能夠對於皮亞杰、人本主義、認知...各個心理學家不同的觀點去做分析和學習,這些其實都是練習,更寶貴的是能夠藉由小組合作了解到不同科系同學的特質,並且學習溝通和欣賞,我認為都是很寶貴的。
另外,我覺得教育學程真的和其他系所或是我上過的任何一門課程都來得很不一樣,不論是教育哲學、E檔案還是教育心理學,其實都是未來的為師之路上所能參考運用的,像是利用課前的預習,如果說請同學回家先看過一遍,真正有做到的人屈指可數,但老師利用小組分享、討論與提問的方式來達成同樣效果,在藉以課程中的引導,點出實質的精髓讓同學複習,每堂課程結束前不忘再藉由討論和分享完成反思的部分,如果說,能應用在各科目上,或許能增加學習成效吧!
四、丁于荏 :
在這堂課我學到很多學理上的東西,但是真正珍貴的並不在於書本裡的知識,而是課堂上的交流,例如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我也可以藉此聽到與自己不同的想法;最後的期末報告很有趣,第一次用這樣的方式呈現報告內容,除了可以統整讀書會的大綱及感想外,這樣的報告模式,讓我好像在一堂課多讀了五本書。在教心這門課哩,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課室觀察,雖然只是一個作業,但是我卻大老遠的跑去鹿港國中觀課,由於建志是我的好朋友,感謝他給我們機會讓我們了解如何當一個幽默風趣的老師,能夠掌管一個班級,讓台下的同學認真聽課真是一門大學問!!期許自己也能朝自己的目標邁進。
五、林嘉程 :
這學期上課內容很豐富,從學習如何當一個好老師,到人格、道德發展、認知取向學習理論、探討學生多樣性、行為取向學習理論等等,下列詳述印象深刻的章節及心得。
1. 行為取向學習理論─操作制約
藉由行為後發生愉快和不愉快的後果來改變行為稱為操作制約,而從操作制約衍生出增強作用。在教學現場,會運用不同的增強物引導學生正確的行為,例如:讚美、成績等等、貼紙獎勵等等,老師可透過增強作用設計一套適合的獎懲方法。在眾多類型的增強物中,我覺得成績是最典型的增強物,認真讀書並透過考試測驗,若與學生預期分數差不多,成績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實際的增強物;若考不好就反省自己這次考試的缺點,避免下次成績不如預期。但我也認為運用成績作為增強務需要適度,若老師太過以成績作為讚美或獎勵的標準,或許出發點是希望學生能得到應有的學習成效,但可能造成班級氣氛緊繃,也會忽略運用其他增強物來鼓勵同學的辦法;更嚴重會造成班級的惡性競爭,因為學生得知的是:有好的課業表現,越能獲得老師的青睞,能獲得的獎勵越多,這樣的後果對於在課業上無法獲得成就感的學生有失公平,因此老師應該適度運用分數作為增強物,考量孩子的差異性,選擇適合的增強物才能達到教學成效。
2. 探討學生多樣性─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比馬龍效應,就是期望的應驗。在教學上,老師對於學生的態度是很重要的,每位學生本來就可能因家庭環境、資質等有不同的特質與長處,老師要避免對勞工與下層階級兒童有較低的期待或刻板印象,若能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孩子,適時地關心他們,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就算是資質平庸的學生也可以有突出的表現與成就,這就是「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的例子讓我了解正向的鼓勵或想法是重要的,不只在教學上,在個人面對工作、挑戰,相信自己能做得很好,維持正面能量並堅持,就有成功的機會。
3. 認知取向學習理論─後設認知技巧
後設認知是指對於自己獲得的知識知道如何學習、思考、並解決問題的一項技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培養檢視自己學習的吸收成效、學習自我質問策略,評量自己了解多少知識並如何改善盲點,這對一位學習者來說是具有效果及效率的。除了後設認知技巧,在認知取向學習理論這單元學到很多讀書方法,原來背英文單字操之過急是沒用的,因為人的一次記憶量並不大,大約只能背5到7個單字,唯有持續漸進的背單字,並反覆背誦才能將短期記憶化為長期記憶。在這學期期中考,我也嘗試用心智圖組織所學到的理論,只要將訊息組織化,並用概念圖或心智圖呈現,檢視還有哪些不足,這樣的讀書方法可以幫助記憶與理解。
有次課程,我們討論了「評量」的議題,了解到評量是一種能促使學生提升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效果,但同時,它也會為學生帶來不少學習時的壓力與焦慮,甚至是標籤化的作用。經過了綜合的討論之後,我們能了解評量在社會之中如此盛行,是因為它是一個較為便捷的評鑑機制,能力用最少的人力與時間,篩選出對象。
然而,在教育的環境裡,也存在著一群不嚮往評量、不講求文憑的體制外學校。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討論了原住民的隔代教養、瑟谷學校以及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讓我們能以不同於傳統教育的眼光,深刻的認識這些較為少數的家庭、學校與教學方式。
在討論原住民的隔代教養部分,能發現其教育作用上的弱勢主要為「經濟」能力,而此能力也會影響到家長對於孩子的期盼。記得在今年的寒假,我們到了偏鄉進行弱勢服務,有一個孩子來上課一天,卻又請假一天,追問之下才了解是他們家的花生收成期到了,家裡的老人家體力不夠,因此需要學生請假在家幫忙。除此之外,當我們在學校附近的小吃店用餐時,因為當地很少外地人,所以店員熱情的與我們交談,聊天之下,才發現那位店員僅國中畢業,沒幾年就嫁給丈夫,在店裡幫忙了。若不是親身經歷,我很難相信在現今的社會下,仍有學生會因為「農務」而無法上學,也不會相信在十二年國教的推廣下,仍有一群人的受教育之路僅到了法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就不再升學了。所以,教育之路不僅僅是老師、學生的責任,更是家長的,希冀教師能帶給學生更多的關懷,讓學生能適性發展,也能做好教育家長的工作,結合政府資源,好好讓孩子無後顧之憂的學習。
其次,在討論體制外學校時,大家都對於他們是「如何學習」的,充滿好奇與疑惑,瑟谷學校採用混齡制,讓學生自主發現學習主題,使不同年齡的孩子相互搭鷹架,利用好奇心進行學習。從資料和影片中都能看見在裡頭學習的孩子們是充滿歡笑的,他們學習的不是死板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如同有人說,未來的職業,有一半現在並不存在,是故,讓孩子具備「能學習」的能力,或許也是我們這些體制內的老師需要審慎思考的,我們應該如何透過有限的教材,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如何讓他們學會溝通、解決生活問題?
每次的課程之後,我都會對於教學工作有一些新的省思,但有時候這些省思是相互矛盾的,未來我究竟該如何進行教學,我現在仍沒有一個答案,只知道又一個方向是應該遵循的,以「學生」為主體,懂得看見不一樣。
我覺得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活用的學科,經過老師的講解、舉例,讓我對各章節有更深刻的記憶。教育心理學包含的層面很廣,從學習方法、教學技巧、人格道德發展到語言學習,這些面向都和教育心理學有關,也因此讓我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相關知識是必要的但也不容易。很喜歡老師解說教育心理學的方式,許多理論看似枯燥乏味,但老師運用影片、實際的舉例幫助我們記憶,期中考的測驗方式不會有壓力反而讓所學更加深記憶,學到很多教學方法、讀書技巧,讓我收穫滿滿,謝謝老師。
六、鄭欣瑜 :
我從教育心理學這堂課中學習到很多基礎的教育理論知識,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到曾經身為中學生的自己的狀態,這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
這堂課讓我增進許多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之外,老師透過在課堂上提問以及小組討論的方式讓我得以提升思辨能力,同時也可以認識到許多外系的同學。
「教育心理學」學生學習自我評量表
教心班別(一 ):週三晚
姓名: 蔡孟璠 學號: F05710024
一、平時出缺席及課堂表現 |
||||||||
週次 |
月/日 |
自評的內容(可複選) |
瞭解% |
備註 |
||||
1 |
9/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2 |
9/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3 |
9/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4 |
10/3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5% |
|
||||
5 |
10/10 |
國慶日放假 |
|
|
||||
6 |
10/17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7 |
10/2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8 |
10/3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5% |
|
||||
9 |
11/7 |
期中考試 |
|
|
||||
10 |
11/1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1 |
11/2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5% |
|
||||
12 |
11/28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3 |
12/5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因是美術系系學會會長得去參加社團評鑑 |
||||
14 |
12/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5 |
12/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6 |
12/26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7 |
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8 |
1/9 |
報告繳交 |
|
|
||||
您認為您平時上課的表現應得 8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應更鼓起勇氣積極回答老師的發言 , 或是勇於擔任組上的發表者。 您認為您的學習態度應得 8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身為組長努力處理組上事務,也樂於統整資料從中加強自己重點整理的能力。
|
||||||||
二、個人參與小組討論的表現: |
||||||||
月/日 |
是否出席 |
表現情形 |
花費時間 |
備註 |
||||
10/24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11/21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12/19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您認為您小組討論的表現應得 8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帶領組員參與討論,分配規劃須完成事項。
|
||||||||
「教育心理學」學生學習自我評量表
教心班別(一 ):星期三 姓名:呂慈宸 學號:F05710012
一、平時出缺席及課堂表現 |
||||||||
週次 |
月/日 |
自評的內容(可複選) |
瞭解% |
備註 |
||||
1 |
9/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70 |
|
||||
2 |
9/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0 |
|
||||
3 |
9/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70 |
|
||||
4 |
10/3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70 |
|
||||
5 |
10/10 |
國慶日放假 |
|
|
||||
6 |
10/17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0 |
|
||||
7 |
10/2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0 |
|
||||
8 |
10/3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70 |
|
||||
9 |
11/7 |
期中考試 |
|
|
||||
10 |
11/1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0 |
|
||||
11 |
11/2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70 |
|
||||
12 |
11/28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70 |
|
||||
13 |
12/5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
|
||||
14 |
12/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80 |
|
||||
15 |
12/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70 |
|
||||
16 |
12/26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70 |
|
||||
17 |
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 愉悅 □無趣 |
70 |
|
||||
18 |
1/9 |
報告繳交 |
|
|
||||
您認為您平時上課的表現應得 7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可以更積極地發表,或是回答問題。
您認為您的學習態度應得 7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即使眼皮很沉重,還是努力的睜開眼,撐到最後一刻。
|
||||||||
二、個人參與小組討論的表現: |
||||||||
月/日 |
是否出席 |
表現情形 |
花費時間 |
備註 |
||||
10/24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11/21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12/19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您認為您小組討論的表現應得 6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正常的發表以及討論。 |
||||||||
「教育心理學」學生學習自我評量表
教心班別(一 ): 週三晚上 姓名:徐葳 學號: F05710011
一、平時出缺席及課堂表現 |
||||||||
週次 |
月/日 |
自評的內容(可複選) |
瞭解% |
備註 |
||||
1 |
9/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5% |
|
||||
2 |
9/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5% |
|
||||
3 |
9/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4 |
10/3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5 |
10/10 |
國慶日放假 |
|
|
||||
6 |
10/17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7 |
10/2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8 |
10/3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9 |
11/7 |
期中考試 |
60% |
考卷檢討後85% |
||||
10 |
11/1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1 |
11/2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2 |
11/28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3 |
12/5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14 |
12/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5 |
12/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16 |
12/26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7 |
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5% |
|
||||
18 |
1/9 |
報告繳交 |
95% |
|
||||
您認為您平時上課的表現應得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努力聽老師授課,雖然有時還是會因為時間因素,敵不過睡魔的來襲,但在小組討論時間,會盡量積極和組員們討論。
您認為您的學習態度應得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上課前盡量預習課程內容,上課中努力聽講,與小組成員針對問題互相討論,對於作業也盡可能完成,不過在期中考時失利,其實蠻挫折的,但在事後檢討有了解問題所在。 |
||||||||
二、個人參與小組討論的表現: |
||||||||
月/日 |
是否出席 |
表現情形 |
花費時間 |
備註 |
||||
10/24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 分鐘 |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12/19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 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您認為您小組討論的表現應得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因為第一次討論未到,所以利用後一次積極發言與討論。
|
||||||||
「教育心理學」學生學習自我評量表
教心班別:星期三晚上 姓名:丁于荏 學號:S06810257
一、平時出缺席及課堂表現 |
||||||||
週次 |
月/日 |
自評的內容(可複選) |
瞭解% |
備註 |
||||
1 |
9/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2 |
9/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3 |
9/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4 |
10/3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5 |
10/10 |
國慶日放假 |
|
|
||||
6 |
10/17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7 |
10/2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0 |
|
||||
8 |
10/3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9 |
11/7 |
期中考試 |
|
|
||||
10 |
11/1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1 |
11/2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2 |
11/28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13 |
12/5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5 |
|
||||
14 |
12/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0 |
|
||||
15 |
12/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70 |
|
||||
16 |
12/26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7 |
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80 |
|
||||
18 |
1/9 |
報告繳交 |
|
|
||||
您認為您平時上課的表現應得 6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沒有積極發言,偶而偷做自己的事,但還是有在聽課。
您認為您的學習態度應得 6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作業都有認真繳交。
|
||||||||
二、個人參與小組討論的表現: |
||||||||
月/日 |
是否出席 |
表現情形 |
花費時間 |
備註 |
||||
10/24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11/21 |
□是□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12/19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您認為您小組討論的表現應得 6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其他組員發表的內容都比我更豐富,但我也有認真的參與討論啦。
|
||||||||
「教育心理學」學生學習自我評量表
教心班別(一 ):星期三 姓名:林嘉程 學號:5105052001
一、平時出缺席及課堂表現 |
|||||||
週次 |
月/日 |
自評的內容(可複選) |
瞭解% |
備註 |
|||
1 |
9/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2 |
9/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3 |
9/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4 |
10/3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5 |
10/10 |
國慶日放假 |
|
|
|||
6 |
10/17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7 |
10/2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8 |
10/3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9 |
11/7 |
期中考試 |
|
|
|||
10 |
11/1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11 |
11/2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12 |
11/28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13 |
12/5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14 |
12/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15 |
12/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16 |
12/26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17 |
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90% |
|
|||
18 |
1/9 |
報告繳交 |
|
|
|||
您認為您平時上課的表現應得 8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認真的筆記並查詢老師所提供的心理學知識與技巧,並搭配課本、網路媒材深入了解並分析各學理知識。
您認為您的學習態度應得 8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積極參與每次的課程,並期待老師在教室提供的課本知識,這使我有夠多的啟發與思考。
|
|||||||
二、個人參與小組討論的表現: |
|||||||
月/日 |
是否出席 |
表現情形 |
花費時間 |
備註 |
|||
10/24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 分鐘 |
|
|||
11/21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12/19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 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您認為您小組討論的表現應得 9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彙整全組每個人的意見想法,將課本和老師所授與的概念帶入其中,並和全班一起分享我們的看法。 |
|||||||
「教育心理學」學生學習自我評量表
教心班別(一 ):星期三 姓名:郑欣瑜 學號:S06130068
一、平時出缺席及課堂表現 |
||||||||
週次 |
月/日 |
自評的內容(可複選) |
瞭解% |
備註 |
||||
1 |
9/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2 |
9/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3 |
9/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4 |
10/3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5 |
10/10 |
國慶日放假 |
|
|
||||
6 |
10/17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7 |
10/2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8 |
10/3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9 |
11/7 |
期中考試 |
|
|
||||
10 |
11/14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1 |
11/21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2 |
11/28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3 |
12/5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4 |
12/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5 |
12/19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6 |
12/26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7 |
1/2 |
□請假 □缺席 □遲到 □預習 □積極發言 □愉悅 □無趣 |
|
|
||||
18 |
1/9 |
報告繳交 |
|
|
||||
您認為您平時上課的表現應得 6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没有特别活跃的课堂表现,但还算有认真听课。
您認為您的學習態度應得 7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上课之前都有好好预习过,每份教心作业皆认真对待。
|
||||||||
二、個人參與小組討論的表現: |
||||||||
月/日 |
是否出席 |
表現情形 |
花費時間 |
備註 |
||||
10/24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11/21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12/19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40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
□是 □否 |
□甚佳 □普通 □不夠積極 |
分鐘 |
|
||||
您認為您小組討論的表現應得 6 分(滿分10分,中等5分,較差0分) 原因: 只有在小组内讨论,仍未有勇气作为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
||||||||